返回第四章 化外之民(2 / 2)这一纸浅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也可以说是于阗王国的灭国史。

喀喇汗王朝和于阗王国的战争发生在大宋建隆三年(962年),喀喇汗王朝对于阗王国发起的宗教圣战加侵略战争。

对方来势汹汹,为了取得中原王朝和孤悬在沙州的汉人割据政权归义军的支持,李圣天派遣使者不断往来于汴梁、敦煌和于阗之间。

于阗国的三位王子也分赶赴沙州和东京,请求支援。

但当时宋太祖尚未完成统一,北有石敬瑭,西有北汉,在军事上无法给予于阗国任何授助,只能派遣一支一百余人的佛教僧侣团出使西域给于阗李氏王朝在政治上的支持。

当时于阗王国佛教隆盛,疆土西南抵葱岭与婆罗门相接,东至阿尔金山。南接吐蕃,相去三千里,算是西域大国。

但由于土地贫瘠,人口却偏少,户籍不过数万,精兵亦不过两万,即便加上不远千里支援而来的归义军能战之兵也超不过三万。

而喀喇汗王朝举倾国之兵而来,加上众穆思林志愿军的加盟兵锋之盛远超十万。

然而,在此众寡悬殊之时,李圣天自称中国守臣,凛然不惧,多次挫败喀喇汗王朝大军,还亲率部属乘胜追击,一度占领喀喇汗王朝都城喀什噶尔,杀死喀喇汗王朝汗王阿里·阿尔斯兰汗。

不过当时西域的局势复杂,喀喇汗王朝实际上是伊思兰教东扩的据点,在首次战败之后各穆思林王国纷纷派出圣战者前往西域参战。

伊思兰教派遣贾拉里丁·穆哈提率领两万名精锐远征军前往疏勒(今伊犁),并沿途招募穆思林志愿军。穆哈提的头衔是“秦总督”,秦也代指中国。其部下有从伊思兰圣地麦加来的四位大伊玛目(宗教领袖、率领者),这些几乎是伊思兰哈立发王朝所能动用的全部精锐了。为了振奋军心喀喇汗王朝汗王甚至被伊思兰教主授桃花石汗(大秦王)的称号。

随着沿途穆思林志愿军的加入伊思兰大军抵达疏勒时兵力已达十四万,是于阗王国和归义军联军的六七倍。

李圣天眼见敌众我寡,于是采用避其锋芒,引敌深入的战术,在被伊思兰教徒称为“殉葬者岭”的地方设伏,大败伊思兰联军,“秦总督”和四大伊玛目全部战死。

不过此战之后于阗王国亦受重创,实力大减,自称中国守臣的李氏父子无法获得来自中原王朝的任何实质性援助,而喀喇汗王朝却有穆思林的倾力支援,攻守之势易也。

陷入困境的于阗王国甚至还被西夏落井下石,西夏趁喀喇汗王朝入侵之际,夹击归义军,使其无法西顾。数年之后,于阗王国旧地尽被喀喇汗王朝占领,千里佛国不复存在。于阗王国民众要么北逃高昌回鹘境内,要么成为穆思林的奴仆。

苏轼口中的化外之地,化外之民,其实也是听完喀喇汗王朝的统治手段后得出的结论。

喀喇汗王朝对于异教徒的统治通常选择用血与火去征服,手段野蛮且残忍,虔诚的佛教徒被杀得人头滚滚。

他们还称呼不信仰伊思兰教的高昌回鹘人为“最凶恶的敌人”,时常借圣战之名挑起对回鹘人的战争。

赵煦看完,愤而将这厚厚的一沓纸摔在书案上,“我大宋居然还不如西域边陲小国。”

“官家此话怎讲?”

这时,殿外传来高太后严厉的质问,而说话间太皇太后已在刘押班的搀扶下跨过福宁殿的门槛,步入大殿内。

苏轼忙起身行礼,“下官见过太皇太后。”

赵煦亦拱手行礼,“皇祖母。”

高太后撇了一眼散了一地的纸张,“官家这是看了什么文章,竟觉得我大宋不如西域的边陲小国?”

刘押班是懂事的人,忙收拾了一下呈给太皇太后。

只看了那么几眼,太皇太后便眉头紧锁,神色不悦起来。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