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不置可否,武忠、武聚确实不是马氏族人。但是他们的母亲是马公妹妹,也就是说这两个就是马公的舅舅。比起马四九这个远方堂兄,那可要亲近不少。
朱雄英继续安排说道,“王陵这边,置洒扫户九十三家。”
这些事情也是应该的,朱雄英这样的安排不算多么出格,这些也都算得上王陵的规格。比起郡王陵的规格,那也都是要高一点的。
看着眼巴巴的马四九,朱雄英问道,“族中稚童,可都入学进益?”
听到朱雄英这么说,马四九立刻回答,“蒙陛下照拂,族中稚童俱入县学。”
这也是老朱的特点,他对于教育的事情非常重视。大明朝的官办学校有两种,一为国学,二为府、州、县儒学。府、州、县学是官办儒学的初级阶段,他刚登基就诏令天下府、州、县立学。
除了幼有所学,老朱也在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家里有七十岁以上老人者,国家免除家中一人的差役,便可以让百姓有更多精力从事劳作,如此就可以多赚一点财物去奉养自己年老的父母。
而且在应天府外就有养济院,专门照顾身体残疾的、家中无人照看的、而且生活贫困艰难的。
这甚至不只是应天府的百姓才能享受到这个政策,在大明财政宽裕一些后,这个政策推行全国。
马家族人能够入县学,这其实也不容易。官办学校都是要请先生的,要给俸禄的。没点家底或者成绩,想要入学也没那么容易。
别看马氏族人没办法得到官职爵位,可是也有很多好处。他们现在只要有适龄孩童,都可以入县学。
朱雄英满意的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那就好,召集族中学子前来,本宫亲自考校。绩优者,入中都国子监进益。”
马四九一下子喜笑颜开,县学哪有国子监好啊。入了国子监,基本上就是有机会拿到官身了。要是表现好一点的话,都不用科举的!
朱雄英的才学还是有一些的,虽然也不是多么精通儒家经典,不过很多的也都是看过。教授他学识的,也都是名家大儒。
最主要的是朱雄英不需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不需要写华丽文章。出题就好,看着马氏学子的文章,听着他们的奏对,这也就足够了。
不少家中有适龄学子的马氏族人都紧张起来了,能不能被皇长孙看上,就看今朝了。
朱雄英简单的考校了一下,看起来马家的这些子弟也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不过朱雄英也没有特别在意。说到底就是这些人的出身还算不错,也没觉得要惦记着科举这个前途。
朱雄英看着马四九,又说道,“俺也看了一番,总觉得族中还是有些贤才。先前看了看,也有些族中子弟似是不太乐意读书进益,要是不觉得战阵凶险,就让他们入京卫,这样也好博个前程。”
马四九立刻说道,“有陛下、皇后照拂,又有殿下督促,想来族中后生也有进益。”
还真的是个老狐狸,又想着官身、又不想去战场,这还真的就是就想镀金混个官身呢。
不过朱雄英也没多说什么,马氏家族的这些人,要是有能力肯定会容易出头。要是只想混着出身也没关系,估计这些人最多也就是混个俸禄,中低层官职也就了不起了。
大明朝还真的不缺少这么点俸禄,更何况朱雄英也不会给他们太多的权力。
对于朱雄英来说,马氏族人能够有出息自然是最好的。要是他们没有多少的本事,那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他做的这些,也就是为了让马皇后开心而已,这就是朱雄英的选择而已。马家的族人有没有前途,那也要看他们的能力和选择了。
朱雄英给了他们机会,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这些人要是没能把握住,那也怨不得朱雄英,更怨不得马皇后。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