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茅山(1 / 2)稻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茅山乃是道教名山,也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故而也被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

实际上,茅山有南北两支,位于长江以南的,是南茅山;位于长江以北的,则为北茅山。

汉时,茅氏三兄弟于北茅山隐居,并建立三茅道观。

因此,世人称这三兄弟为三茅真人。

南北朝时期,道教名士陶弘景亦在茅山“龙池”结庐而居。

他在此地搜集整理了东晋天师杨羲的《上清真经和许谧、许逊的《上清经,合编为《真诰并篡集上清法术,撰写《登真隐诀,使上清法门臻至完备。

至如今,上清派已隐隐有执道教之牛耳的气象,为多数上层统治者所信仰。

多年前,高宗皇帝曾专门请上清派的天师司马承帧入长安讲道,以彰显李唐对道教的推崇。

上清派之所以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与其教义是分不开的。

在上清派之前,道门多以太清派为首,太清派是典型的外丹派,认为炼丹服药是羽化得道的根本。

其代表人物便是东晋的葛洪。

但是,由于医学和理化知识的缺乏,导致太清派炼制的丹药多有毒性,长期服用基本等于慢性自杀。

这就导致那些较为理智的上层统治者,对外丹法逐渐产生怀疑。

于是,主修内丹的上清派便逐渐走入中心。

上清派是内丹派的开创者,注重精神内修,讲究精、气、神的修持,辅修符箓、斋醮,亦少炼外丹。

所以上清派少见丹鼎火符,多见学习文理、修行内功之人。

上清派认为,人身之中有百神,对应天上诸神,通过修行可使身中之神脱离身体的桎梏,遨游天地,得见真神。

这种思想的根本就是“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

在上清派的理论中,修行人只要打通内外宇宙之间的交流通道,便可羽化飞升。

......

茅山宗,山门

沈忧之带着葛亚云和葛亚清姐妹两,奔波数日,总算是来到了这座道教圣地。

“居士来此何为?”

山门口的道童见到三人,微微一礼,问道。

沈忧之回礼,答道:“特来求见灵虚真人,有要事相商。”

“敢问居士名讳。”

“沈忧之。”

“居士且稍后,容小道通禀。”

“多谢。”

小道士点了点头,快步向山门内走去。

一旁的葛亚云则四处观望,打量着周遭的一切。

她知道,这里就是沈忧之为她们找的落脚之处。

“如何?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沈忧之问道。

葛亚云默不做声,显然还没有打算原谅沈忧之。

其实她对这里十分满意,不仅山清水秀,而且武运昌盛,方才上山之时,她便见到许多练拳、舞剑以及打坐的道士。

不仅是她,葛亚清也对这里充满好奇,但她眼里看到的,则是许多谈玄论道的隐士。

不多时,前去通禀的道童回来了。

“居士且随我来!”

说完,他便引着沈忧之三人进入山门。

山门内道观虽众多,但分布不均、十分散乱。

因为此时的茅山尚处于发展阶段,除了上清派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道脉的隐士在此结庐而居,所以各种建筑远不如后世那般恢弘壮丽。

茅山第一座官方修建的道观火浣宫,还要等到五十年之后才会落地。

虽然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但茅山的名号却是如雷贯耳。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一个教派的声誉,并不以门庭大小而论。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