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典签府探知的情报,当时的北朝已经财政崩溃,处境之艰难远甚于南梁。
处于统治阶级的鲜卑贵族,已是怨声载道。
屡加赋税的民间,更是苦不堪言。
范隆之据此判断,只要将北朝大军牵制于江淮,其国内必然大乱。
届时,统一南北,还都关中,从而彻底弭兵的千载难逢之良机,便将出现。
退一步说,待到彼时,南梁便掌握了和议的主动权。
南北罢兵,各自休养生息,符合两朝统治阶级和民间百姓的双重诉求。
可以预见,和议达成必然水到渠成。
为此,范隆之苦口婆心地游说士族。
他希望大家,为了南渡数代的还都祖愿,再咬牙坚持一下。
支持他的人不在少数,梁帝亦在其中。
因为梁帝也看透了战和之本质。
不管后续是发起统一之战,还是南北和议,当下都必须坚持抗战。
他更清楚,天下二分,统一是必然趋势。
无论南北哪朝占据了绝对优势,都是会发起统一之战的。
这就是一个有我无他之局。
和议不过是权宜之计,理由只能有一个:大家都打不动了。
西晋灭东吴,不过二百余年。
梁帝可不想自己的归宿,如吴末帝孙皓。
天纪四年(280年)降晋,太康五年(284年)殁于洛阳,时年四十有二。
他不相信,亡国之君孙皓是自然死亡的。
天无二日也,亡国之君必须死。
然有亡国之君,却无亡国之臣。
臣子投降后,照样可以高官厚禄,无非就是换个主子嘛。
故梁帝清楚得很,范隆之乃忠纯之臣,实南梁之擎天一柱。
有了他的支持,萧氏皇族自然站在了主战一方,比如萧锋。
那些依附于范氏的主战家族,抗战的积极性丝毫不弱于萧氏皇族。
因为他们的心中,有着北伐中原,还都关中的夙愿。
据族谱记载,他们中的有些人乃是秦人的后代。
当年,大秦二世而亡,犹如昙花一现。
南下征越的大军中,很多人从此扎根闽粤,避祸江南。
他们应属这一支大秦血脉。
据说,汉末江东士民桀骜而不服汉廷,正是此因。
试想,大秦遗民岂能俯首亡秦之汉?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则是随晋室南渡而来。
克复中原,还居故土的祖愿,同样强烈。
然而目光短浅者众,主和派遍布朝野,声势之浩大远胜于主战派。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乃出身于江南本土之士族。
故并无北伐中原之诉求,反而乐见偏安江南。
主和派的领袖,正是时任兵部尚书的谢宣怀。
他的背后,则是南梁四大门阀之一的兰陵刘氏。
兰陵刘氏,正是土生土长的江南士族,根本就不希望还都关中。
若击败北朝,还都关中。
兰陵刘氏担心家族从此远离中枢,沦落为二流的地方望族。
毕竟其家族势力遍布江南,而于中原、关中,却是毫无根基可言。
故他们一味主和,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谢宣怀的出身,却与大多数主和者不同。
其祖籍陈郡,乃陈郡谢氏之后,妥妥的北方望族。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