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九年,白国一百六十六年
楚国,期思。一个大禹打扮,背挂蓑衣脚踩草履,手拄竹杖的中年男子正站在史河勘探着两岸的地形。
“此处地势甚平,有河水灌溉,草木茂盛,是一个垦荒的好地方啊!”
“孙叔啊,你看错了吧!此地地势确实平坦,但是水文条件不好,每年常有洪涝,要是开垦农田,春季刚种上,汛期来的时候,秧苗可就全没了啊!”
孙叔敖看着同行的士人,笑着说:“这有何难?水文条件不好,将他变好不就行了!”
“变?你是神灵吗?怎么变?”
“你知道中原地区为什么良田万亩,那么大一条大河,为什么洪涝很少呢?”
“那是因为大禹将大河制服了啊!”
“那我们就不能制服这小小的一条史河吗?”
“这···”
“我决定了,回去就召集国人,我要将这史河和泉河之间的千亩荒土变为千亩良田!”
士人看着目光坚定的孙叔敖,虽然有些不信,不过还是十分敬重孙叔敖的志气,对着他重重的作了一揖,以表敬佩。
很快,孙叔敖回到了期思邑,召集了大量的国人和野人,说:
“诸位,我楚国偏居南方,不仅有蛮越侵扰,还有瘴气侵蚀,在先祖们前赴后继下我们才得到了如此广袤的国土,才开辟了良田千亩,难道我们要就此停下脚步了吗?
就在先祖为我们创造下的成果上当蛀虫吗?就算不为自己想,也请为子子孙孙想啊!人是越来越多的,不开垦新田,你们的子孙又该在哪里耕种呢?
今天,我发现史河和泉河之间有大片的荒土,那里就是我们的未来啊!有人说那里灾害频繁,根本不可能开垦出良田。可是我已经有了办法,可以让史河和泉河乖乖的灌溉之间的良田而不发作。
但是我虽然有办法,可是我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完成这项宏大的工程,所以,请你们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子孙计,开荒地,得良田。”
经过孙叔敖的宣讲,再结合孙叔敖以往的德行,大部分国人和野人都相信他,于是浩浩荡荡的工程大军开往史河,准备制服暴躁的史河。
很快,经过孙叔敖的前期勘探,再加上冥思苦想出的办法,孙叔敖带人在史河东岸凿开石嘴头,引水向北,称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东岸开渠,向东引水,称为堪河。
如此,利用这两条引水河渠,灌溉史河、泉河之间的土地。使得史河、泉河之间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良田。
这时楚国的令尹是若敖氏。有人向楚庄王进谗言诬陷若敖氏,若敖氏害怕被诛杀,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准备反过来攻杀庄王,但被庄王提前得知消息,攻打并灭掉若敖氏的整个家族。
楚庄王又任命虞丘为令尹。
楚庄王十五年,白国一百七十二年
晋国因为郑国与楚国结盟,率领诸侯联军攻打郑国,郑公看联军势大,而楚军又迟迟不到,没办法只好表示愿意与楚国断盟,转而依附晋国,晋国同意,随后撤兵。
楚庄王听闻郑国背叛,于是率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士会率领晋军前来救援郑国,楚军和晋军对峙于颖北。
这一战,楚军大败,无奈楚庄王只好班师,而晋军则留在了郑国,帮助郑国防守。
虞丘被任命为令尹时年龄就已经很大了,于是在这一年准备辞官,楚庄王多次挽留皆没有成功,只好问他:“虞卿,既然你去意已决,寡人也不再挽留,不过令尹之位不能空缺,你认为谁能接替你的位置呢?”
虞丘说:“期思有一个人,他叫孙叔敖,据说他有大禹之才,他在期思期间,治理好了泛滥的史河,使得史河和泉河之间的土地变成了千亩良田,有这样的人才君上不任用,还等什么呢?
我听说百里奚时期提出过五步称霸,其中任用贤能是第一步,而孙叔敖正是君上称霸所需要的贤才啊!万万不可重演百里奚旧事,被其他国家得到了啊!”
楚庄王听后,立马任命孙叔敖为令尹,因为孙叔敖素有贤明和才能,所以楚国百姓都十分信任他。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这时有一个老者正默默地站在门外也不动,手中牵着一个可爱的小童子。只见这老者头上用一块麻布包裹着额头,面色坚毅,脸庞轮廓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年轻的时候颇有姿色,一身洗的浆白的衣衫,只有腰间的一块玉珏显得不一般。小童的打扮也差不多,虽然衣服老旧,可是却很干净。
等大部分人都走得差不多了的时候,这个老者杵着竹杖牵着小童缓缓地迈入孙叔敖的家门,进门就高声喊道:无名之人,前来吊丧。
霎时间,还没有走完的宾客都纷纷吃惊的看着他,甚至有人对着老者破口大骂。孙叔敖也看见了,但看这老者不似常人。于是整理好衣裳和帽冠出来接见了他,对老者说:
“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
老者说:“是有话说。我游历列国,见多了贵族庶民,有的人当了大官,便对人骄傲,到了后来百姓就离开了他;有的人职位很高,又大权独揽,最后国君就会厌恶他,甚至是除掉他;有的人俸禄优厚,却不满足,最后祸患就加到了他身上,使他身败名裂。”
孙叔敖向老者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者说:“地位越高,态度就要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要越小心谨慎;俸禄已经很丰厚了,就不应该索取分外财物。如果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这样不仅能够把楚国治理好,还能够保存自身。”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