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区开完研讨会后,文协这边觉得既然人凑的比较齐,那就干脆将创作风格研讨会也一起开了,于是第二天又加了一场研讨会。
所谓的创作风格研讨会,就是叫一帮同行和专业人士,大家讨论一下宿建平自首部作品发表以后,创作特点是什么,有没有变化,同时还需要在那些方面改进和进步。
倒腾了好几部作品,宿建平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啥创作风格。但专业人员到底是专业人员,在会议上他们还真说出了个一二三来。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宿建平的第一部作品《一次别离》,是典型的伤痕文学范畴,但从《新湾词典》开始,他的作品就不在局限于伤痕文学而是向反思文学演变,《新湾词典》应该是最早的反思文学之一。甚至两部军旅作品,在某些方面也是具有反思精神的。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宿建平是目前活跃的作家中文学语言最具特色和最具开创精神的。当然、在后期的创作过程中,也不能为了开创而开创,还是要注重文学本质不能因术而废道。
就纯文学性来说、目前的这些作品中《新湾词典》的成就最高,《一代人芳华正茂》的成熟度最高,这部带有纪实性质的文学作品,以后很可能会是长篇纪实文学的主流文学语言。但要是追寻这种写法的源头的话,其实是《新湾词典》奠定的基础。
参会的人员都是专业人员,他们最喜好的还是这种有革新性的作品。像《小时代》这种作品,他们觉得太注重故事性了,批判精神太隐晦、现实主义的坚守程力度不够,很容易给读者形成四个女人在海边渔村躲避现实,虚头巴脑的生活日常的阅读体验。
至于说《山的那边是海》感觉是野心太大,到最后探讨的东西实际意义不大。去大城市、去外边的世界读书,这不是很正常的选择吗?有什么适应性不适应性的问题?五婆的孙子到了大城市生活不好好工作,又不回山里,这纯粹是自己的问题,有必要在作品中大篇幅的展现他的困扰吗?
拽绳少年考上大学后,怎么会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恐惧之情哪?这几十年里,绝大多数人不都是从农村进城实现人生价值的吗?
……
“感觉学校生活还适应吗?有没有什么困难?”连轴转的会议结束后,宿建平抽空买了些吃食和生活用品去老三的学校看看他在省城的生活情况。
“二哥、我没啥困难的。大学比上高中的好的多,国家发着补助,管吃管住的。”
“那就好、反正有啥事就给我写信,我以后要是到省城来了,只要有时间都会来看你。”
“成哪!对了、二哥你给老四说一声,以后到城里来了,别有事没事就往我们学校跑,太打扰我学习了。”
老四在厂里的汽车队,进城的机会确实多,不过这小子到了城里就跑到老三的学校来瞎转,还真不让人省心。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