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章 我借民心保命,皇帝不介意吧?(2 / 2)凌波门小书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件事,是万永社会在乡里中开设固定的粥棚,每日都施粥赈济黔首。

每个粥棚每日施舍百人份的粟粥,这粟粥还不是清汤寡水,要插箸不倒。

虽然今年是一个丰年,但是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吃饱饭。

许多因为天灾人祸刚刚失去土地或者早已失去土地的黔首,到了寒冷的冬天仍要在生死线上挣扎。

万永社每天拿出几十斛的粟来赈济贫困黔首,能救不少人。

这三件事情,都是能够造福于乡梓的好事,樊千秋愿意花钱做这些事,不只是利人,同时也利己。

从眼前来看,长安城的形势危急多变,通过做善事来聚集一些人气,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从长远来看,樊千秋这是为了进一步在乡里中树立自己的好名声,为明年出仕为官打个基础。

更何况,就算以后出仕为官了,这好名声也是一直要维持的。

总之,在大汉帝国,不管是江湖还是庙堂,好名声是硬通货。

当然,做这些事情时,樊千秋也非常小心谨慎,不敢有逾矩。

因为他深知在未央宫统御寰宇的千古一帝,是一个多疑之人。

自己所做的事情往小了说是造福乡梓,往大了说就是夺民心。

如果不谨守一些不可逾越的规矩和礼制,那么极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

到时候,一封奏书递到未央宫北门下的公车司马室去,樊千秋和万永社所有人都要人头落地。

为了避免这种恶果,樊千秋在贴出去的那些社约上,对天子和儒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溜须拍马。

所有的事情,都要披上“感沐君恩”和“道德教化”的外衣。

招募同子弟,是践行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

救助穷儒生,是响应县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号召。

开设粥棚,是追比孝文皇帝“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遗泽。

万永社出力出钱,天子收获民心赞誉,若有人还敢生事,樊千秋就算到了诏狱,也能和他们说道说道。

为官之道就是如此,即使把活都干了,但也只能占少少的功劳,大部分的美名要留给自己的顶头上司。

多方受益,才能长久。

收买民心,也是要有正确姿势的。

当樊千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抓紧时间备战的时候,陈安君那边也终于有了些眉目。

十一月十八,天朗气清,消失许久的日头终于出来了。

可是,长安城的气温比之前那小半个月又寒冷了许多。

晨间早起,黔首们总能在杂草上看到薄薄的一层白霜。

长安城的百官公卿和黔首奴婢,都开始猜测,今年的第一场雪到底什么时候会下。

只是百官公卿们是想赏雪景,黔首奴婢们是怕被冻死。

当樊千秋在万永社正堂核对这半个月的账簿时,豁牙曾匆匆地将一封信送了进来。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