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9章 ,有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你(1 / 2)小鱼吃大鱼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几人寒暄了一会,就看到老刘笑呵呵的从外面过来了。

“杨总~”

进来以后,笑呵呵的打了个招呼。

杨总看着他笑道:“刘老,手续办好了吗?坐吧。”

“哎,办好了。办好了。”

老刘笑呵呵的坐下,最后说道:“杨总,这东西我可一分钱没赚您的啊!要不是杨总喜欢我也不会忍痛割爱。”

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了一口。

几人闻言都是笑而不语。

而杨总则是不在意的笑着点了点头:“嗯,谢谢刘老了。”

“哎,不客气,不客气。”

几人在那里寒暄了一下。

没人提来这里干什么。

老刘则是看向了王青松,轻笑了一下,对着三爷说道:“老柳啊!你这小友是块璞玉,不过啊,还是要好好打磨打磨。”

听到这话,三爷笑了。

这是在点王青松呢!

打磨什么,一个是为人处事,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有学问的。

还有一个自然是眼光了。

虽然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自己一行人来了以后,王青松没有被杨总叫出去,而是在这里喝茶。

已经说明一些问题了。

杨总闻言笑了笑,只是这笑容带着一丝丝的其他味道。

随后笑道:“一会隔壁的交流会我就不参加了,叫几位过来呢!也是有几样东西,想让大家看看。”

一边说,一边站起来,向着会议桌上走去。

正是之前挑选留下来的几个东西。

杨总对于王青松的能耐已经见识了,就算有些差错,那也是正常的事情。

要是真的绝大部分都对了。

那就不得了了。

几人见状,自然是移步去了桌子前。

三爷看着王青松,又看了看桌子上的东西,感觉这东西可能被王青松看过。

“就麻烦几位了。”

杨总在那里客气了一下。

听到这话,众人都是笑呵呵的客气着,随后就开始看了起来。

桌子上放着七样东西。

加上王青松拿走的,一共八样。

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种。

之前看字画的老宋,对文房四宝擅长,拿起了桌子上的笔架在那里仔细的看着。

而同样擅长看文房四宝,给董伟父亲看徽墨的的老房,则是去看别的东西了。

一会还要交流一下。

三爷和老刘擅长瓷器之一,自然也是看了起来瓷器。

最后剩下一位杨姓专家则是去鼻烟壶这边。

五个人都在那里仔细的看着。

过了很久,几个人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了一圈,都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以后的事情了。

这应该是交流的环节。

但是现在没有这个环节了,直接变成几个人为杨总服务。

而隔壁的交流会没了几位专业和主场的人,也失去了一些味道。

众人看完,在那里低声探讨了一会。

老房最先拿着毛笔开口了:“杨总,这一套湖笔是王一品斋笔庄,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是国内最老的一家生产和经营湖笔的专业笔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大家都知道,这笔我就不说了,他们的湖笔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

而且他们的工艺传承有序至今没有断层,所以不管是选材和工艺上基本上看不出来太多区别。”

说完,拿起一支笔开口说道:“这几支笔按笔种来分的话,是湖笔中的‘玉兰蕊’,形似玉兰花蕊而得名。湖笔制作工艺多达一百多道工序,参与的人也多,自然没办法留名。

但是笔杆上的刻字根据笔的质量,所刻之人的水平不一样,这款象牙鎏金笔,肯定是出自大师傅之手,这种人数量比较稀少。

博物院里有一款清朝嘉庆年的一款湖笔,细节上几乎是一致的。”

几人都是点点头,认可他的说法。

对比的方法在古玩鉴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之一。

杨总没说话,安静的听着。

过了一会,就听到老房在那里继续说道:“所以我个人判断,这可能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不过……这两支笔,工艺上倒是没什么区别,但是这刻字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迟疑了一下,指着其中一款说道:“这一款也是出自大师之手,但应该是有过缺失,后来补上去的,可能是清朝末年的。”

又指着最后一根说道:“这一根就比较明显了,是后仿的。”

听到这话,杨总轻轻点了点头。

这一套东西拿到也没有太久,总不能所有的东西都找专家来看看。

随后笑道:“辛苦房老了。”

老房谦虚了一下:“杨总客气了。”

一个结束,那自然是其他的。

一个一个被印证了下来,基本上和王青松的结论差不多,有差距,年代的悬殊比较小。

但是最后一个乾隆年粉彩龙纹碗倒是有了争议。

老刘坚持这是真的。

一部分是没看出来问题。

还有一部分是先入为主的观念。

认为杨总这样的人,特地拿出来这么多东西。

其他都是不够年头的。

这不合理啊!

怎么也有几款是真的吧!

于是这一个就被他坚持认为是真品。

三爷一开始也认为这是真的,但是想到了王青松来过这里,而且几个人又被邀请过来。

带着一丝丝的怀疑态度。

对比所有自己见过的东西,以及细节,最后给出了两个结果。

一个是洪宪瓷。

不过这个很快就被他给否决了。

随后拿着东西对着老刘说道:“还记得7501瓷吗?”

这话让老刘愣了一下,7501瓷是建国以后烧纸的一批毛瓷,也就是现代版的官窑。

当年全国各地四十多个制瓷大师接到委派,共同研制一批**占用瓷器。

7501瓷一共烧纸了12000件,成品只有四千件。

一千多件被送往某海,剩下的被销毁一部分,其他的都被封存了,后来改开以后,解开仓库被分发给了员工。

流落民间的不足两百件,加上被人使用弄坏打碎的,民间流传的不是很多。

每一个毛瓷,那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随后想到了什么,惊疑道:“你是说当年景D镇的那个事情?”

三爷轻轻点了点头。

拿起那个小碗,用手电筒对着内壁留白的地方照射了一下。

流白处看上去像是一块玉一样晶莹剔透。

又轻轻弹了一下。

这才说道:“毛瓷四绝,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几点都符合了。”

老刘看着他,皱着眉头说道:“这不能说明什么吧?”

三爷点了点头:“是啊!我只是说符合毛瓷的特点,不能说明清时期就做不出这样的东西来。”

毛瓷集合的国内几十位顶尖瓷器大师,做出来的成品,已经完全达到和超过了宋明清几代瓷器官窑水平。

但是不能说那个时代就做不到这样的。

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其他的都看不出来问题,那就只有一种方法能试验出来了。”

老刘皱着眉头,想了想,瞬间反应过来了。

“开水?”

三爷点了点头,对着杨总说道:“能不能帮忙让人弄一壶开水过来。”

杨总闻言自然是点头答应,吩咐人过去弄开水。

三爷说完,看向了王青松,见对方疑惑的眼神。

便稍微解释道:“九几年到两千年的时候,有一位景D镇的陶瓷商人,在“陶研所”的仓库里发现了一批素白胎.

这批素白胎就是当年开始试制“**用瓷”时留下的半成品。

这位陶瓷商将其全部买下后,高薪聘请景德镇仿古高手、按照官窑器的纹饰进行彩绘.

并在圈足内书写“雍正年制”、“乾隆年制”、“慎德堂制”和“居仁堂制”等款识,冒充古董出售,让一批海内外古董商和收藏家“打了眼”。

注入开水而不烫手,是这批毛瓷的一个特色之一,也是当时陶瓷研究所人员给的方案。”

王青松闻言也明白什么意思了。

陶瓷研究所,可不只是单纯研究民用陶瓷,还研究航空之类的陶瓷。

三爷见状,对着杨总说道:“杨总,能不能拿一个薄厚差不多大小的瓷器,试试。”

这个自然是没问题。

随后就安排人拿了一款差不多的过来。

比这个要稍微厚一点。

王青松见状,想了一下说道:“三爷,按您这么说,这瓷器乾隆年距离现在时间很长。不是说做旧的话,你们这些专家很容易就能看的出来吗?”

这话,让三爷一阵的无奈。

“你说的是绝大部分普通人做旧,但是现在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而且如果这个真的是当年那一批素白胎,请的肯定是景D镇的仿古大师做出来的,很难辨别。”

王青松闻言轻轻点了点头。

说话间,有人拿着一个保温杯过来,为难道:“杨总,没有暖水平,拿的一个保温杯,烧的开水。”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