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财政危机(1 / 2)龙吟森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九月中旬。

后营的秋赋、征兵训练工作基本完成。与李安国想象的差不多,田赋征收了近一百万石,由于后营宣布只收田赋,其它杂役一律取消,武昌府的老百姓欢声雷动,人口也没有隐瞒,虽然各州县的最终数字尚未最终确定,不过以当前的情形来看,百万人口还是有的,这还是在大西军已经征募了大量青壮从军的前提下。

虽然何去何从尚未最终确定,不过既然经营一地,就要按照正式经营的办法来进行。

李安国与谢凤洲、周文江等人商议后,决定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将田赋的内容加了进去,特别注明了“凡西营管辖之地,有赋无役,且永不加赋,兵事、水利等大事需要民力者,自愿参加,官府照管饭食”

民间诉讼等日常事务仍然依照大明律来进行。

一时武昌府境内民心、军心大定,秋耕武昌府地界一年两熟,冬天还可以隔年种一季麦子,不种麦子的季节,或歇田,或种植油菜、训练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不过日前有一事却让李安国忧心不已。

既然按照正式管理的办法来进行,官员、工坊的薪饷你要吧,至于军卒的薪饷,以前人少的时候,李安国定下了平均一两的规制,不过至九月中旬的时候,军卒已达五万四千人加上咸宁、蒲圻新招募的,就这些人每月就需要五万多两。

这还是6师,王自羽将那八千新兵、宋江的两千“水匪”纳入水师后,加上原有的两千人,一共一万两千人,两百艘大船,两百艘小船,按照明军内河水师的规制,大船可纳水兵五十到一百人,按最少的计也有一万人,小船平均每艘按二十五人计,也是五千人。

最后,王自羽又在武昌府的渔民中招募了三千人,凑够了一万五千人,幸亏武昌府湖泊众多,在水上讨生活的很多,比如大冶附近的大湖就有三个船帮,其它更大的湖就更多了。

李安国一直把水兵当做技术兵种来对待,所以也按照平均一两来放薪饷。

这样一来,军队每个月光是薪饷便接近七万两。

加上大冶工坊开工后,各大矿场、工坊的人也有近三万,李安国当时还有近百万两银子,一时没仔细考虑,大嘴一出,各工坊的人也给了平均一两的薪饷,矿上的少一些,不过平均下来也有半两,矿上的人多,有两万人,这就是一万两。

作坊的人少一些,经过恢复、动员后也有五千余人,这就是五千两。

还有文武官员以及其它一些开销,区区一个武昌府,每月的开销几乎接近十万两。

李安国搜刮来的一百万两银子看着多,不过也就够十个月的开销。

眼下周边强敌环伺,想通过做生意来增加收入实属异想天开,再说了武昌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出产。

更关键的是,李安国尚未最终决定是否长驻此地,商业一途便也没有提上日程。

不过这些钱他又不得不出,张献忠的大军小兵是没有薪饷的,由于到处流动作战,也没有分田地的好处,以前在陕西、山西、河南,包括鄂西时,当地的民众饭都吃不上,加入大西军后有一口饭吃就不错了,自然也没有人提薪饷的事。

但武昌府就不同了,老百姓虽然也是饥寒交迫,不过勉强还能活下去,加入西营虽然吃的饱一些,不过相差的并不明显,后营的大部分士兵来自麻城,这些人在武昌府也没有田地,只能靠薪饷生活。

“保卫自己的田地!”,说着好听,不过凭什么让麻城人来保卫武昌人的田地?

加上几战之后又吸纳了不少明军将士,人家以前都是拿薪饷的,虽然被军官层层盘剥,到手里没有多少,不过终究是有一些不是?

考虑到这些情况后,李安国还是力排众议,按照人均一两的水平将薪饷下去了。

做生意行不通,那就只有拿出西营的老本行了,可惜武昌府北边是闯营的地盘,西边是张献忠的大军,东边的左良玉肯定很肥,不过还要攻城,你就是诈开城门,里面还有几万大军,这肥肉也不是那么好吃的。

如果避开瑞昌南下,在袁州、吉安、赣州等地打一打土豪估计还能收获一些,不过这样南下必定需要重兵压境,如此一来武昌就空虚了。

至于山中三县,他又怕攻占后形势大变,将来李自成进山后不死怎么办?

当时阿济格的大军甫一听到李自成在九宫山的死讯便松了一口气,以为大局已定,加上南方天气炎热,满洲大兵耐不住酷暑,纷纷回北方避暑去了,长江以南的地盘,基本上是靠几个绿营将领打下来的,比如田雄在浙江、马得攻在福建、李成栋在广东、李国英在四川。

如果李自成不死,满洲大兵一定会忍住炎热,紧盯着他不放,届时江西、武昌、湖南一带满清大军云集,自己“长驻”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