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骜只能敷衍道:“母后说的是,儿臣谨记在心。”
接着太后又道:“孤听闻,你在朝堂,选贤任能,不偏不倚,惩恶除奸,颇有宣帝遗风。”
刘骜听她夸奖自己,心中还是挺高兴的,回道:“此为分内之事,何足挂齿。”
太后笑了笑道:“当初母后还怕你不能担此重任,愧对先祖。”
刘骜道:“母后不必忧虑,儿臣定会竭尽全力,兴复大汉。”
她道:“你有此鸿鹄之志,母后也可以安心了。不过现还有一事,让母后放心不下。”
刘骜听到这里,知道这应该是把自己留下的原因,便道:“何事让母后忧心?”
太后说道:“母后年岁渐长,也不知什么时候就追随先帝了。只是你嫡舅王崇,如今还身份低微,有志难伸。母后为此,寝食难安。”
刘骜听到这,当然明白,是要给这个舅舅要封赏来了。自己当然不好拒绝,好歹也是亲舅,先看看她的胃口,如果只是要个官,自己也就给出去了。
刘骜问道:“母后认为,该让舅舅居于何职?”
太后说道:“大汉先祖,在新君即位之时,多会封诸舅为侯。皇儿效法先祖即可。”
一上来就要封侯,果然不是轻易就能打发的。刘邦当年还特意留下“异姓不封王”的遗训,后代都不把这话当回事。
刘骜当然不会立马就答应了,就算要封,也一定不能自己主动去封,回道:“此事非同小可,儿臣还是与诸位大臣商议之后,再做决断。”
太后倒也没有追着不放,说道:“皇儿言之有理,国事该当如此。”
之后太后也就是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家常,刘骜陪着走完之后,便准备回未央宫。
对于为王崇封侯,刘骜也明白,西汉的外戚势力就是这样形成的。如今在朝堂,外戚占了很大比例。大家形成了默契,对外戚这种一飞升天早已习惯。很多人只恨不是外戚,没有这样一飞登天的机会。自己想要去阻止,估计很困难。
现在三公里面,就匡衡不是外戚,不过他是因为搭上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条政策红利,加上自己曾经的励志故事及儒学成就,让他有了很好的名声,受到元帝赏识。最后依附了权臣石显,才到了丞相的位置。相比于大将军王凤,他的路还是走的非常曲折。
现在郡图之误事发,加上王尊直接弹劾,对匡衡的名声影响很大。就像后世的明星出轨,偶像崩塌。他现在对于丞相的工作,难于专心,印绶也一直随身携带。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拿出来秀一把,刘骜对他已经完全没有期待了。
新丞相接班人,是刘骜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按照次序,目前能够任此职位的,就是御史大夫左将军王商,再后面就是卫尉右将军史丹,其他人想要任丞相,就要破格提升了。
这两个都是老外戚,也都为刘骜登基出了力,而且看起来都比较低调(在刘骜面前表现的很低调,背地里有没有干什么,刘骜就不清楚了)。刘骜当然知道,一般这种身居高位又低调的人,可能是有大智慧的人,三国第一毒士贾诩,就是典型代表人物。这个王商曾经在刘骜任用召信臣的时候,投了关键的一票,刘骜还是有点好感的。刘骜接下来,要摸摸他们的底细,好做到心中有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