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流民王小二大获成功,受到了民众的热烈追捧,当天就加演了三场,依然阻挡不了民众的热情。这出新戏立马就成了济州城的热门话题,热聊榜的榜首,热度居高不下。
大受鼓舞的柳如是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大肆招募人员,组成了三个剧组,在兴汉军范围内巡回演出。剧组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掀起热潮,更是有很多人追着剧组看演出,妥妥的追星粉丝。
文宣司一炮打响,取得的成绩非常亮眼,在潜移默化间树立了兴汉军的良好形象,令民众们更加感激鲁若麟,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当鲁若麟需要他们挺身而出保护现在的一切时,相信他们也会更加踊跃。
这就是宣传的作用。
除了组织演出,文宣司还创办了兴汉月刊,用来刊登一些重要的时事评论、外部消息、商业信息、奇闻异事、新闻人物和事迹等,并且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各种文章,鼓励大家创作优秀的作品,还承诺了稿酬。当然要求是要用白话文写作,因为兴汉月刊面对的是整个大众市场。
兴汉月刊的第一期头版就是鲁若麟撰写的评论文章论王朝之兴衰,在济州岛引起了轰动。
鲁若麟的文章通篇白话文,只要是识字的人都能看懂,而且创造性的加入了标点符号,使得断句不再是难题,也少了很多争议。好在鲁若麟在济州岛威望太高,没人敢质疑。要是在大明,保证会被那些文人们批判得一钱不值。
在文章里,鲁若麟的论点并没有着眼于一朝一时,因为王朝灭亡的原因各有不同,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真要总结各个王朝的灭亡原因,那完全可以写一部鸿篇巨制。但是王朝的兴衰却总是有迹可循的,鲁若麟主要谈论的就是土地和人口。
很多时候,文人总会把王朝的盛世归结于君明臣贤,把主要的功劳归功于人,标榜人治的作用。并且经常用前朝的盛世明君来激励后世的君王,亲贤臣远小人,潜台词就是“我是贤臣,重用我吧”。至于社会最重要资源土地的分配问题被刻意的忽略了,即使大家都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
以前对这个问题有清晰认识的多为士人,普通百姓并不清楚其中的原由,现在鲁若麟就直接掀开了这层窗户纸。
自秦汉以后,华夏王朝基本已经占领了周边适宜开发和耕种的所有土地,版图面积大致固定了下来。这就造成华夏的耕地面积处于一个固定范围,在耕作技术没有太大进步的前提下,能够养活的人口也是有一个上限的。
而且这个上限只是理论上的,如果大量土地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普通百姓凭借少量的土地,或者做佃农,根本养活不了太多的子女,这个承载上限还会大大降低。
一旦人口数量超过了这个上限,耕地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要么出去占领更多的土地,要么减少人口。而华夏周边适合耕作的土地已经没有多少了,即使有,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开发成本也过高,当权者并没有向外拓展的动力,那么只剩下减少人口这一条了。
当然减少人口并不是主动的杀死治下的百姓,而是当权者即使明白土地兼并的危害,但是当需要自己舍弃利益时,又会变得心存侥幸,直到活不下去的百姓造反。
一旦大规模的农民造反形成,基本也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而争顶之战并不是你想什么时候结束就结束的,当新的朝代建立时,都会发现人口经过战乱而大量减少,原有的土地大户绝大多数也被消灭了,大量的田地无人耕种,土地资源也开始重新分配。
这个时候的主要问题就变成田多人少,朝廷就会分发田地、鼓励开荒、奖励生育。这个时期只要不发生太大的意外,因为社会矛盾缓解,百姓人人有田安心耕种,基本都可以迎来王朝盛世。
再然后就是由盛转衰,开始下一个轮回。
鲁若麟的观点简单易懂,老百姓一想,好像是的啊,我爷爷的时候家里有20亩地,家里日子过的很好。后来子孙多了,土地也不够分了,家里的人要跑到地主家当佃户才能勉强糊口。再后来遇到灾荒,苛捐杂税又重,土地也被地主低价买去了,一家人只能做了流民,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济州岛的这些人基本都是鲁若麟论调里那些被减少的部分,都有亲身的经历,所以读起来特别有感触。
其实除了上面的办法还可以提高农业技术、培育高产作物、发展工商业等也可以缓和人口矛盾,只是鲁若麟没有详细讲述,不过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民众的热议。
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及拼音的推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完成了初步的识字,起来并不是很困难,所以兴汉月刊卖的非常好。
除了鲁若麟的文章,兴汉月刊还对当前的大明状况进行了分析,把大明的土地分配情况大概的分析给了民众看,以及为什么他们被收了越来越多的苛捐杂税,最后被逼得家破人亡。
大家看过之后才知道,哦原来那些勋贵高官文人们不交税,朝廷把这些账最后都算到我们的头上去了,难怪赋税越来越多,卖儿卖女都不够了。这些贼子们真是可恨啊。
兴汉月刊通过分析大明财政崩溃的原因,还顺便为全民纳税做了宣传,也得到了民众的响应和认可。i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