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仲为相这件事上,有三个当事人,假设其中有任何一个当事人,不能满足管仲拜相的条件,那么管仲与相位就会擦肩而过——无缘了。三位当事人都是谁呢?他们是: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本人。
先说地位至高无上,受过管仲杀害未遂,大名鼎鼎的齐桓公。不难看出,管仲做事一直对齐桓公不利,甚至是相当有害的。开始时,管仲保的主公是公子纠,主仆共谋与齐桓公争夺齐国君位,接下来发生了,管仲射还未即位的公子小白一箭,也就是齐桓公所中的那一箭。管仲这样对待齐桓公,平心而论,齐桓公如果要杀死管仲,都是理顺成章,再自然,再应该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齐桓公他看在师傅鲍叔牙的面子上,宽怀大量,不计前嫌,不但不杀死自己的政敌、凶手、刺客管仲,反而接受师傅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假如说齐桓公,不接受师傅鲍叔牙的这个建议,那么相位肯定与管仲无缘了。
另一个就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假设,他没有力保好友管仲,没有一心为公,或者说他在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时,知难而退,也就没有了管仲拜相之事。
第三位当事人,也就是管仲本人,假设他就如召忽一样,一臣不保二主,自尽身亡,那自然他也是与相位无缘了。之所以他没有选择自尽尽忠,可能是他因为家中,还有高堂老母吧!也有可能是他的才华,还没有施展出来,宏大的理想也没有实现。再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之所以没有被齐桓公杀掉,除了与鲍叔牙有亲密、至交关系外,就是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聪颖过人之人,并且还算得上是一个对自己主人忠心的人。
总结一句话,管仲拜相的必要条件是,有三位这样的当事人。
管仲拜相以后,齐桓公下旨他,全面负责全国的变法(改革)大事。管仲深深地知道,自己肩膀上担子有多重,他把改革事情的方方面面,一条条,一项项都仔细地考虑再考虑,思考再思考。把制定出的变法草案,首先一一和鲍叔牙细细商量,再让齐桓公过目,在征得君主点头后,管仲就颁布了: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等多方面,很多条变法法令……
有时夜深了,管仲还在向齐桓公禀告变法事项,在许多细节上管仲仔细、清楚地给齐桓公一一讲解。齐桓公看着辛劳一天的管仲,就吩咐侍者传旨上管仲喜欢吃的:红烧山鸡、东海群鱼汤、三鲜大红虾……
在政治方面,管仲建立了一整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大小官吏的制度,主要是对官吏实行以劳受禄,无劳而下或无劳而免……
在军事方面,加强君上的集权,也就是加强齐国中央集权。军队将领也实行有功者、有能力者上;军队方面管仲还实行了,军民一体化。军民一体化,主要的是,国家军队除了驻守像临淄等,这样重要的城市和地方外,在其它地方驻防的军队,初步实行屯田制,使军队粮食自种自给,这也是管仲首创的屯田制。
农民方面,他们在平时或者无战事时期,以农事为主,训练为辅,当发生战争时随即入伍为兵等等。
在外交方面,管仲提倡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宗旨,加强与诸侯国会盟和联盟……
在经济方面,管仲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在丰年以平价大量收购粮食,即防止了谷贱伤农,并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如出现了欠年、或荒年,农民们无粮可吃,国家又以平价粮卖给农民……
说到粮食,说到农民,其中一条是关于农业方面的,万事都不可能是独立的,说是农业方面的事情,自然也和政治连在一起。
颁布了改革法令以后,管仲心想,再甜的糖块,没有吃到嘴里,人们也不会知道它是甜的。再好的事情,没有亲身经过,人们也不会感到是件好事。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让人们看到,尝到,是好事情,有利可图,他们自然就会甘心情愿地去做。为了推进改革,管仲想到了齐桓公,改革的起点还得从君上这里开始。
君臣二人相见后,一套君臣之礼必不可少。一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问候之后,管仲谢过齐桓公赐座后就开始谈正事了。管仲施礼说:“禀君上,臣是来向君上请教一个字的。”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