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匠有多少人?”
“这个臣也不是很了解,应该问总后勤部。”
“不过臣以为,总后勤部的数字也不太准确,各地的卫所均有军器局,需要许多工匠制作军器,数字的统计不会太准确。”
“另外,我朝对官营手工业还有一个规定,就是某些工匠下配有夫役,帮助工匠完成工作,通常来说是一匠五夫,龙江船厂每名工匠就配六名甚至更多民夫。”
“依臣之见,各地军器局的工匠所配民夫数额必然不小,这些民夫不是匠籍,却做了工匠的工作。”
“陛下,我朝工匠的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了。”严震直表示他说完了。
这只是最一般的介绍,其中必然还有很多规矩是没有讲到的,所以加入匠籍的工匠总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不算军匠也就三十万左右,但要动匠籍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朱允炆听完了严震直的讲解,有些愣神。
“严爱卿认为直接取消匠籍会对大明造成什么影响?”虽然了解了情况,朱允炆还是没法预估结果。
听了朱允炆的话,严震直低头沉思了起来。他昨天脑袋一热也同意取消匠籍,现在朱允炆一问,他也觉得有些不大对劲。
过了一会严震直才道:“臣想了几种可能。”
“首先是最好的情况,各地匠籍归民籍进行的很顺利,没有波折发生,工匠安顿的也很好,不想再做工的有了田地,想继续做工的也能养活自己和家人。”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工匠们大多没几个钱,愿意耕地的工匠不可能全都买得起。想继续做工的倒是不用担心,从事本职工作要养活自己和家人要容易得多。”
“最差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工匠都想要种田,但他们又完全买不起田地,这就需要朝廷的帮忙,而这需要一大笔开销,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买不到如此多的耕地。”
“最可能发生的是废除匠籍以后想耕地的买不起地,只能继续从事手工业。这也有利于稳定,因为本来他们就是干这个的。但民众都是需要缴税的,他们没有粮食,而我朝对用金银铜币缴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也没有收税的人。”
“若也是让粮长负责收税,极有可能出现贪墨的情况。交多少税也是个问题,因为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
“若是不考虑缴税的情况呢?该怎么办?”朱允炆突然问道。
“若是不考虑缴税就好办多了,继续让工匠们从事他原来的工作就好了。”
“好!”朱允炆一拍手,“那就免了,三年。”
左右不过是三十万人的税,大明不差这一点。
“这三年内朝廷要开始用金银铜钱税替换实物税。”
“陛下,大明没有那么多金银啊。”严震直对朱允炆的话感到不可思议。
“朕早就跟你说了,金银会有的,全都在海外。朕相信三年时间内大明能获得数量巨大的金银铜,绝不会出现金银匮乏的情况。”
“是。陛下英明。”
“想想还有什么问题,朕不想看到重新编订黄册的过程中出现太糟糕的事情。”
“回陛下,还有京城用人的情况。匠籍归于民籍对工匠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朝廷来说就不是了。”
“朝廷需要大量的工匠做工,现在工匠不用轮班,那些工程该怎么办。”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