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四月,就藩于河南开封的明太祖朱元璋十一世孙周王朱恭枵薨。
消息传到京师,据说皇帝当时听到这个噩耗后是大惊失色,把手边的茶杯都碰倒了,因为就在此前不久,他刚刚下了一道褒奖周王守城之功的诏书,说这是太祖高皇帝显灵了,特地降福周王一脉,所以维城莫固。
可这才没过多久,被皇帝寄予守城厚望,同时也是开封百姓精神支柱的周王就去了,由此可见此时开封必是人心惶惶。
所以在弄清周王的死因后,皇帝勃然大怒,不仅同意了世孙朱伦奎袭封周王之位的请求,还赐给他皇明祖训、大明会典、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纲目、忠孝经等书,最后又夺了朱伦奎两位王叔的封爵,其家眷全部贬为庶民。
至于杀死两位郡王的河南巡抚高名衡,皇帝则另外下了一道诏书,夸赞他顾全大局的同时,擢其为右佥都御史,虽然是虚衔,不过高名衡这个新官上任的巡抚,也因此有了行使职权的底气。
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已经到了可以搞核武器的地步,结果却只有初中学历,看着实在别扭,但给个博士学位就不一样了,同样,在论资排辈严重的明朝,你就算是总督,但实际上连进士都没中过,放心,正常情况下,在官场上你永远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就算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不得不和你结交,你也永远不可能为儿子娶到对方的女儿,庶出或许有可能,毕竟这个时代的门第观念可不能用钱来解决……
好在高名衡是崇祯四年进士,虽然不过十年就做到巡抚的位置,实在有点运气成分,但功劳毕竟摆在那里,本来说三道四的人就少,现在更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
不过皇帝此举的意图却很明显,守住开封是目前的头等大事,而受了皇恩的高名衡,还有什么理由不以死相报?
……
朝廷给老周王追封谥号是“周孝王”,概其平生“忠弗屈、孝尽已”。
“恢复周王府护卫的奏疏递上去后,皇帝都还没发话,兵部就坚决表示不同意,一些都察院的御史还以正德年间宁王之乱的前车之鉴,弹劾我包藏祸心,意图行宁王旧事,有个兵科给事中甚至建议皇帝夺了我王位,把我跟那个兴兵拥将离开藩属,最后被贬为庶人的唐王关在一起。”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冬烘,还看不清如今中原的形势吗?”
“所以皇帝把那个兵科给事中去官免职,赶回家去种地了,不过恢复周王府护卫一事,皇帝却是留中不发,他终究还是不放心。”
“如果皇帝就这么同意了,我不得不怀疑以王爷的气运,即便没有永城宋孩儿,也能够打破这个乱世。”
“先生说笑了,我宁愿相信人心,也不愿去相信气运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都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爷身为帝室之胄,却时刻居安思危,实属难得。”
“翁翁和父王打小就言传身教,我若再死于安乐,岂不成了不肖子孙。”
身着衰服的朱伦奎端起茶杯,一口气喝了半杯茶水后说道:“开封物阜民丰,同时乃河南省治所在,李自成这次在城下损兵折将,必然不会甘心,所以很快就会再次兵临城下,而且多半就在今年,奈何周王府恢复护卫一事却受到朝中百般阻挠,先生以为本王现在该如何行事?”
“王爷若要拥兵,不一定非得恢复护卫,周王府在开封颇得民心,只要王爷放出话,多的是乡勇来投,可这样做的后果,势必与朝廷离心离德,即便打着守城的名头,等以后寇乱平息了,也难保皇帝不会秋后算账。”
宋献策放下手中的茶杯,意兴阑珊道:“为今之计,只能求助于三边总督丁启睿,让他在李自成下次攻打开封的时候,尽快过来救援。”
“这人可靠吗?”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