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凉州气候干旱,但依河建田在辅以水利或者雪山融水,田地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收成的。
从第一批来到河西的汉人开始到王莽乱政中原兵祸席卷下时,凉州经过数代饶开发和建设,恰恰是民殷富足,较为太平的时期。
于是王莽事败后,赤眉军揭竿而起,以致下大乱,中原的豪族大姓为了避祸而离开故地,最后在凉州定居,从而成为后汉时期凉州的世家大族。
而这些世家大族又在后汉政权中,与中央派来的守边大将,边防屯将维持着互助与对立的状态,这就是后汉末年凉州诸将的来源以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
史书记载西汉末年,中原战乱,建威将军令狐迈起兵讨王莽,结果兵败身死,其子皆避祸入凉州及西域,于是遂定居于此。
还佣新唐书有关于河西窦氏形成和壮大的记载。
在汉宣帝时,窦氏以吏二千石徙扶风平陵。窦氏二子窦寿和窦邕分别为护羌校尉和南阳太守,后窦寿迁居河西,为敦煌南窦祖也。窦邕有两字二子窦秀和窦敷,窦秀子窦林为武威太守、太中大夫,避难徙居武威,为武威窦祖。
窦敷的儿子窦融为后汉大司马、安丰戴侯,乃是后汉初年的大军阀。
光武帝刘秀在中原南征北讨平定四方时,窦融就曾与凉州各郡守组成联盟,屯兵凉州以观下。
除了这些名传后世的大官吏,还有不少的世家大族迁居凉州。
当然这些人中有的在中原安定之后或者是受拔擢入朝为官就离开了凉州,但是绝大部份都是就此定居在凉州诸郡中成为当地豪强世家,透过举孝廉等等的政治手段在凉州不断的壮大,自此确立了凉州一地世家大族的地位。
除了获罪而迁居凉州以及避祸迁居的官员和世家之外,历来出任凉州护羌校尉等边将者也很容易形成世家势力。
凉州一地自汉武帝拓疆以来,一直都有着强烈的边疆民族色彩。汉武帝在此设立郡县及郡守官吏,更在西逐诸羌后,设立了护羌校尉来镇守边境。
光武帝时则专为簇复置了护羌校尉管理诸羌族的事宜,于是乎护羌校尉的良与莠、讨与抚直接的影响到了凉州一地的和平与发展。
护羌校尉的讨抚政策间接的影响到了羌族的叛乱与否,同时护羌校尉与凉州郡守、地方世家的关系合作,也影响到了后汉时期凉州一地的安定与不安定。
而这些护羌校尉有些不仅本身来自凉州郡守豪强,更得以因朝中伐羌政策而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
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云:丙辰,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由于战乱的关系,朝中对于边疆州郡如此优厚的入仕条件,除了用来拉拢边疆豪强世家大族以外,同时也用他们来监视边疆外族的一举一动。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