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崔州平(1 / 2)李寒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秋雨连绵,一连三日不绝。

赵普推开窗户感受着外面的凉气。这是他来到东汉的第十个月,人生的轨迹基本在按照他的意愿在运行。

可他不知道这种顺利还会持续多久。

自常山郡与卢植一别后,崔超他们一行人便打马回安平,赵普没去拜访赵云一家。

一是他心里没底,这叔父毕竟是自称,哪里算得了数?二来他也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他缺一个拿的出手的身份。

一晃大半个月过去了,深秋已到。赵普几乎在每日教崔钧古乐中度过。

朝廷册封的懿旨最先到的居然是崔钧,崔州平。

赵普虽然意外,可这也在情理之中,崔钧出身名门,又颇有才气。再说功劳,他们崔氏招募乡勇,兴办义军,他崔钧是出了大力的。

一万多人的部队,从开始的募集乡勇,到置办军需这些都是崔钧在负责。而且办理的井井有条。

仅这一点而言他便是极其优秀的军需后勤官。

另外一点,他的父亲崔烈位列九卿,朝廷优先下诏虽然意外却完全可以理解。

只不过,职位就没有那么高了。只是普通的郎官。但是如果你小瞧郎官那就大错特错了。

郎官这职位战国就有,是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人员不定,多时上千。职责最初只是皇帝的侍从,但随着时代变迁。它的性质也就变了。

后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相当于后世的部和司设尚书郎,郎官也就从侍从官摇身变成了“人才储备干部”,比秩三百石。

两汉时期多有郎官出任地方长吏的案例。后汉尤其明显,到了桓、灵二帝时期,这郎官基本就是官僚候补人员。默认非世家大族出身,边郡名流良家子不能担任。

崔钧出任这郎官可以肯定前途远大,未来做到一郡太守,一州也不足为奇。

崔钧离家奔赴京师前,与崔超、赵普拜别。

崔超素知他这侄儿性情有些急躁,提醒他一旦入朝为官,性子定要收敛,须得老成持重方能成事。

崔钧点头应允,还询问赵普,可临别之言相赠。

赵普想了良久,“入京不可学那些龌蹉的官谋权斗,多学卢植如何安抚地方,治世兴国。如此,方能做得一州一郡长官。”

这些天他与崔钧相处,细品他的州平两字,才想起来这崔州平乃是诸葛亮挚友,亦是有大才之人。

历史上他虽做了一郡太守,可终究籍籍无名,或许就在于他不适合乱世,但若是治世做一代名臣也许不是不可能。

“一定谨记先生教诲。”崔钧没料到赵普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一时情绪有些激动。

崔家义从两百余人,带着崔钧常读的书籍、长途跋涉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以及跟崔烈置办的家乡特产,跟随崔钧向京师而去。

两百人马为送一人看似浩浩荡荡,其实这也是崔氏的无奈之举。

安平到京师一千余里,在汉时这算是极远的距离了,加之战乱初平,地方上还不算很稳定,黄巾余孽绿林山匪时有肆掠。

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他们家族所倚重的年轻人平安到达京师。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