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孙承宗和李沅在孙府由一番对谈,师徒二人是无话不,起擢升官员,李沅了一句:“只据朝堂,无地方实务经历,哪里能知民间疾苦。”
李媛也是通过后世的一些经验这番话的,孙承宗当时不置可否。
从年后的这几个大动作来看,孙阁老是赞同的。
孙承宗本人对于这一点也是深有体会,他在中举以后,托在地方官员家中做了十来年的私塾老师,兼做幕僚,夯实霖方实务经验,所以后来中进士后,能够迅速上手,在众多的官员中脱颖而出。
这次几个新任的尚书,均是任职多地,地方实务经验丰富的不能在丰富。
而且除了礼部位置的特殊性,任用了超过六十岁的黄汝良,李长庚、毕自严、韩继思、南居益四人除了没有明显派系色彩,年龄上均是五十岁上下。
这意味着不出意外的话,他们还能干个十来年。
大明朝的尚书阁老,经过走马灯似的流水席后,不能成为谁都能来蹲坑拉屎的位置了。只有给出一定年限的任期,才能真正干出实事来。
大明朝廷,现在迫切需要中央的稳定。
最后,孙承宗会同新任礼部尚书李长庚,确定的兵部尚书人选,让人大跌眼镜。
最后拿到这个位置的是重新被启用的王在晋!
这可是孙承宗的老对头。
甚至可以,政敌!
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河南浚县人。历任历官中书舍人、工部郎症南京礼部郎症福建按察副使、兴泉兵备道、湖广参议、湖广提学参议、浙江右参政兼佥事、浙江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河道总督、兵部左侍郎。
启二年1622年,熊廷弼、王化贞广宁兵败后,王在晋接任了辽东经略。辽东经略是没有品级的,所有给他加的官衔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在他的任上,重修了山海关,使它成为下雄关,将明军退守到山海关,对建奴完全采取防守姿态。
正因为这样,巡边的孙承宗对王在晋加以弹劾,在朱由校面前王在晋“不足任”!
于是王在晋下台,改任南京兵部尚书。
自此,孙承宗亲赴辽东,以阁老之尊出镇!修筑了着名的“锦宁防线”。
但“锦宁防线”真的有用吗,守山海关就真的不对吗?
两年前李沅的“存地失人,蓉皆失存人失地,蓉皆存”,犹言在耳。建奴如果绕过锦宁,走蓟州、宣府、大同呢?
孙承宗也对自己当年的策略加以反思。
王在晋未必对,但不是不可取。王在晋四个人才,难得的人才,他的任职经历,恐怕目前没有比他更适合兵部尚书的。
所以,孙承宗邀请王在晋回到北京,亲自去了他府上详谈,最终,王在晋终于就任了兵部尚书的实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