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之行结束后,任兴辉忙活了几天:冲洗相片,购买纸张;挑出十几张准备张贴的照片,写了介绍文章。在宣传栏上设计布局好后,把相片和文章按一定的位置贴好,又叫庞守中用毛笔写了大字和图片说明,一个鲜活醒目的专栏便呈现在校园走道边,路过的教工、学生免不了都会驻足观望一阵。
任兴辉以为这个事情就此完结了,没想到出完版报后两天,校长朱有宽找到他,交给他一项任务:带上两个模具班的学生,坐车到清河镇,参加修筑大坝的义务劳动。
“明天十点钟之前一定要赶到,晚了就走不了了。”
“早上八点钟,有大巴车开到校门口,你带好学生上车出发。”
这个显然是县里组织的灾后建设活动,任兴辉感到很新奇,也有点儿兴奋,一大拨人在旷野上劳作的情景闪现在脑海中。
第二天七点半,任兴辉和学生们在操场上集合,稍等了一会儿,近八十人的队伍成两列开到校门,两辆橘黄色的客车早已到了,车上下来的脸圆圆的男青年招呼他们上车。
“我们要早点儿走,要赶在省高官来之前到达,不然就要封路了。”
任兴辉就和这位自称是团县委干部的小伙子坐在一起,短短几句话,他透露了这次行动的一些关键信息。
也就是说,今天省高官刘广志要来播阳视察灾情。
“省高官来了,这时候我们要去参加劳动,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任兴辉隐隐约约感觉到今天的行动不同寻常。
九点多钟,他们的车在清河镇路口停下。
“好了,大家过来拿工具!”有人在路边招手。车上下来的人都到工具堆边拿锄头和簸箕,也不让拿多,大约是两个人共用一个工具。
他们就沿着机耕路往田野里去,两边基本是旱地,裸露着蚕桑小树头。低的地块是稻田,还没有耕种,那稻茬还是旧的。
在向导的带领下,一群人在田地里弯弯绕绕着,走完低处的稻田,一条红色的泥土路出现了,伸向长满茅草和灌木丛的小山包,右手边就是把排水渠和稻田隔开的一座高高的泥土坝!
“这就是劳动地点,你们就在这一段,把大坝修整好。”一个现场指挥的人告诉任兴辉。
此时已是上午十点钟,阳光明亮耀眼,天气比较热了。
任兴辉和学生们就在斜斜的坝身上散布开来。他们都没有校服,远远地看和工人没什么两样。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坝身好好的,并不需要修整。这里凸一点,那里凹一点,都很正常。边上就是布满旧稻茬的水田,一个农民赶着水牛在不紧不慢地耙田。
这是一场令人困惑的劳动,组织指挥的人简单交待后就不知去哪里了,大坝上的人就自作主张,把稍高的地方铲一下,把泥土填到稍低的地方。完了,就东张张,西望望,看还有什么可做的。
任兴辉心里有些憋闷:这是劳动吗?在一阵踌躇之后,他决定把现场的情况看一看。
他上到坝顶上,另一边的坝下就是大水沟,坝身上也布满了人,也是有一下没一下地做着。往大坝东边望去,百米之处显然塌陷下去了。他小心地走过去一看,哦,真的是断裂口!裂口大概有三十多米宽,十多米深,下面停着一台挖土机,三四十个穿着迷彩服的年轻人在不紧不慢地往麻袋里塞泥土。整个工地上的人似乎都有一种默契,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十一点钟,大坝入口出现了警车,不久一辆遮着窗帘的米黄色商务车停在坝口,七八个人一前一后缓缓地向坝中间移动,走在前面的两个都穿着白衬衫,戴草帽。
坝两边的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站着,很多人抬起头来观望边上走过的这一队人。任兴辉心里明白,走在前面的正是省高官和县高官。
很快,大坝裂口那边传来了呼噢呼噢的口号声,那是抢险队的人扛着麻袋飞奔着往坝中心填土呢!两位书记在裂口边上观望了一会儿,又折转身走回来。
任兴辉这一下离坝面近了些,他看清了省高官平淡轻松的表情,不胖不瘦的身材,两手大幅度地前后划动着。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