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 入学(1 / 2)金汤炖鱼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日子过得很快,几场雨后,天气也逐渐凉了下来,入秋了。考虑到要做活,上次白凌云送的襦裙始终不太方便,玉莞画了民国时候学生妹的穿着,改成长裙就好,也方便做事,李氏赶了几个晚上,用上次白凌云给的浅蓝色棉布给玉岚姐妹俩做了上衣,又用黑色棉布给做了百褶裙子,系上小香包,把头发编成两个大辫子,俏皮又可爱。

李氏想着仲礼和叔娃也要入学了,又连着熬了几个晚上,给仲礼做了一身藏青色的直缀长袍,也给叔娃做了一身蓝色的新衣服,玉岚和玉莞也跟着纳了鞋,还给仲礼和叔娃做了两个书包作为恭贺他们入学的贺礼。

想着天气凉快下来,玉莞看土豆也发芽也差不多,抽着空闲和仲礼、玉岚把土豆芽全部移栽到山上剩下的三亩地里,边边角角都种得满当当的。土豆、红苕这两种作物,都是好养活的种植物,连带着两亩海椒地,玉岚一个人便能照顾的过来。

时间一晃便到了八月二十七,是张家村族学入学的日子,李氏、玉岚前一个晚上一直没睡着,还不到五更便就起来煮早饭,仲礼、叔娃也兴奋的睡不着觉,早早就穿戴好,盆里打了水,铜镜也是照了一遍又一遍。只有玉莞在天亮后才睡眼惺忪的起来,仲礼牵着她下山的时候,都还在跌跌撞撞的打着瞌睡。

张家村的族学就设在宗祠旁边的智贤阁内,这是张家先祖当年就起好的屋子,并且留了话下来要一直当做族学用。

智贤阁是一间两进的院子,有三间大大敞亮的堂屋,两间作为课堂,一间作为杂事屋,院里是老师的房间,隔出书房,让学子们能在限定的时间去请教。

因为孩子们学习的进度不同,被分进了蒙堂和经堂,顾名思义,蒙堂便是收入像叔娃这样刚刚启蒙的孩童,主要以识字为主,学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而经堂则是蒙堂的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启蒙,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以举业为主。

张家村的智贤阁在十里八乡都是出名了的,仅次于云溪郡的官学,不仅是因为张家先祖就是个当了官的举人,还有像卢先生一样在官学都教授过的老先生,更重要的是,因为张家村族学的严谨,教出的学生也很出色,因为卢先生的关系,云溪郡官学还特许智贤阁的经堂每两年可向官学推荐一名学生,不需要通过考试就可进入官学就读。

所以就算智贤阁在云溪郡收费很高,还是吸引了周围村子的各家各户送孩子来读书。今日的族学很热闹,各家的家主、主母都牵着自家的读书娃来了,个个都穿的簇新的衣服,站在智贤阁门口昂首挺胸的,纷纷觉得高人一等。而老学生们则自己进入了智贤阁交束脩,找到自己的位子,等着先生来授课。

辰时时候,族长和掌管族学的族老带着两位先生和助学先生,出来迎接新学生了,各家的家主跟着族老到智贤阁的杂事屋子缴纳束脩,玉莞给仲礼他们缴纳了剩下的五两银子后,也厚着脸皮,跟着众人,观看蒙堂的孩子们入学。

本来智贤阁不会允许玉莞这样的小姑娘进入的,但玉莞仗着给仲礼他们交束脩,死赖着要看看仲礼他们是不是认真学习,助学先生也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由着她在智贤阁观看。

蒙堂的学生大多五六岁,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就可入学。不管平日多皮的孩子,现在都老老实实的跪在孔老夫子的圣像前,在助学先生的指导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后,便算取得了入学的资格。因为叔娃的情况特殊,玉莞早就和仲礼把竹轮椅给搬到智贤阁,磕头后,便由助学先生抱起他放到竹轮椅上,推着他进了蒙堂的屋子。

待学生们整理了一刻钟后,蒙堂的秦先生就正襟危坐,孩子们依次把千字文放在先生面前的桌上,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授,讲完,让学生们复述一遍。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描字。千字文之前玉岚便教过叔娃,叔娃很快便进入状态,默写着先生教授的文字,还不时的摇头晃脑的回想先生刚才教读的音准,默念核对。

玉莞看叔娃已经认真识字起来,又迈步到经堂外面看仲礼的情况,这一期的经堂,是卢先生执教,原来的先生本就是卢先生的学生,非常乐意的给他做起了助学先生。经堂的学生不像蒙堂,年龄都参差不齐,小的有十一二岁,大的有二十来岁,像仲礼今年十一岁,就是经堂最小的学生,本来族老想安排他到蒙堂先学习,但卢先生私下测试过仲礼,还是安排到了经堂。因为卢先生已经十几年没教经堂了,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会正发下考卷,测试着这期学生的水平。

玉莞可没有窗外指指点点的各家家主和主母的闲心,看着仲礼没有什么不妥后,就抬步往外走,快步出了智贤阁,向李氏她们汇报情况去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