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李靖率领众大小将军跪拜于地,一个尖声细语的人双手撑开一道黄绢,立正姿势,非常庄重,站立于帅帐内的案几之前,当众宣读。
易坤应该暂时躲避,让一个身无一官半职的人跪接圣旨,成何体统。按照惯例,易坤是没有资格跪听圣旨的,李靖只好计划安排他暂时找个地方躲避。
尉迟敬德就不赞成李靖的做法,他认为坤子过去一直随他的那位高人师父在山里采药,云游四海,为老百姓治病,从来没有机会见过朝廷的大世面,他想让易坤跪在他身边,扩大眼界,开阔视野,看看朝廷公公们的样子,尤其是公公不男不女的那声音,真叫人恶心。
有关朝廷原则性的问题,李靖绝对不退让,易坤没那么笨,来到唐朝,好不容易利用那只手镯认了一位岳丈大人李靖,大树下面好乘凉,李靖就是罩着他的那颗大树,处处得为这位岳丈大人的前程着想。
不答应本将军的要求,难道本将军就没有办法,小看我尉迟敬德了,他把易坤叫过去,在他耳旁说了几句悄悄话,易坤会心地笑了,抚掌欢悦,还是尉迟伯伯办法多,来到帅帐外,用手指在羊毛做成的帅帐上捅个窟窿,一只眼睛顺着窟窿扫描进去,那个尉迟伯伯口中的不男不女的公公的面容映入易坤的眼帘。
以前看公公都是在电视剧和网剧中进行,今天看到真实版的公公了。
公元二十一世纪的后世,只要公公出现在电视剧网剧里,人们普遍反感,“死太监”、“不男不女”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公元二十一世纪后世的人骂太监坏话也就够了,不想来到大唐,第一个对太监不怀好意骂太监“不男不女”的人就是尉迟敬德。
不是尉迟敬德过分,如果实事求是的态度讲,公公的声音真的不男不女。说他们的声音像男人吧,却没有男子汉的那种雄浑感;说他们的声音像女同胞的吧,却没有女同志的那种娇滴滴的感觉。长得吧,没有男人那种雄壮的气质,没有女人的那种婀娜多姿的姿态,像一根火柴棍,直巴巴的,看上去给人的视力造成不适感。
公元二十一世纪后世的人妖易坤在电视剧网剧里见过,做主播时与人妖在直播间PK过,那个人妖为了蹭粉,给易坤刷过80W的金币,合计8W元。公公的声音也好长相也好,如果要做个形象的比喻的话,公元二十一世纪后世的人妖,就是平胸的那种人妖,与公公不相上下。
穿戴比较朴素,头戴黑色璞头,身穿青色布袍,与后世网剧电视剧里的公公差不多,手里捏一把马尾拂尘。
关注了公公的相貌,易坤偶尔关注一下大唐的政治,听听圣旨里说了什么,之乎者也比较多,还有一个字,“朕”的出频率比较多,其余的话,因为在公元二十一世纪学语文教材时,普及过一些文言文基本常识,学医后,作为一门专业课,学过《医古文》,读过《古文观止》,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他至今还能吟上几句,正是有了这些修养的奠基,易坤能大概听出圣旨里的大意。
易坤百思不得其解,李二陛下有病还是怎么的,眼看李靖一路取得大捷,他不鼓励李靖乘胜追击也就罢了,派遣唐俭、安修仁去突厥大营,还能说得通,起码是为了招降,竟然让李靖统领大军亲自去迎接突厥颉利可汗那个龟儿子,这到底是为何?要投降就赶紧滚过来,要大帅亲自去迎接,这不是在丢大唐的面子吗?圣旨里面有两句话易坤记得很清楚,不得有误,钦此!
宣读完圣旨,等众将领散去,公公拉着李靖的手,鬼鬼祟祟的样子,左看看,右看看,没有发现可疑之人后,从袖口取出一只用黄纸密封的纸盒,交给李靖,李靖拿到纸盒,很惊讶地问公公,这是何意?
公公和气地抓住李靖的手,大帅啊,本来呢,陛下一贯的作风,不让我们参与朝政(公公说这话时指着自己),平常充任钦差传送圣旨的都是朝廷的重臣,可这次呢,由于对突厥的战事紧急,三省的官员各司其职,忙得不可开交,六部的尚书就只剩下刑部侯尚书参议朝政,朝廷的栋梁有一大半儿随大元帅出征,能挪腾出来的闲人不多了,陛下这才派了咱家前来,临行之时,陛下特意交代,要咱家把御笔亲封的盒子交到大帅的手里,陛下还特意交代,此盒由大帅亲自打开,亲自开启,亲自查阅,然后行事。
公公吩咐完毕,李靖要留他坐一会儿,公公自惭,不敢有违朝廷律令。
李靖拉着公公的手,公公远道而来,风尘仆仆,小坐一会儿,喝口水,不违朝廷规矩,不犯朝廷律法。
“坤子,弄碗水来,为公公洗尘。”
帐外,通过瞭望口扫描公公一举一动的易坤,正在叹息,公元二十一世纪后世的电视剧网剧小说里面把太监刻画得八面玲珑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样子,可观今日这个公公的所作所为,可谓是战战兢兢。由此,易坤不得不佩服李二,把太监管理得这样严格,作为帝王,这一点很难得,历史上有好多王朝的事情就是被这些太监给搞砸的。《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虽然为演义类电视剧,但七实三虚,基本原于历史事实,第一集就有十个太监联合起来杀了大将军何进,把他的人头从城墙上拋出到城外。这时,听到了李靖在帐内大声呼叫他的名字,易坤刚转身,要去应付李靖,看到眼前站着一人,不是别人,而是尉迟伯伯,他冲易坤一个劲地笑,问易坤,好不好看,是不是如他所说,不男不女?
不是自我感觉良好,易坤确实觉得,公元二十一世纪后世他受了许多良好的教育,公民素质修养还是高的,起码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太监制度,那不是太监的过错,而是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弊端使然,不应该嘲笑这些公公们,他们应该是历史的受害者。太监的好坏,全看皇帝的能力,遇上厉害的皇帝,太监不敢张牙舞爪,比如这个公公,处处小心谨慎,不就是人家李二英明吗;遇上一个不知轻重死活的皇帝,重用身边的太监,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太监们不放肆才怪,比如这位英明的李二陛下的不肖子孙,就吃了太监的大亏。不知这些公公们,怎么得罪了尉迟伯伯,惹他这样不满。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