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喜笑着伸了伸手,大家停止掌声,李秋喜又道:“你们是知青,都有好底子,所以,我在这里再提示一句:如果大家有志再往好了拼一拼,就去读书,考大学,考师范学校,将来以后,回来咱们这里当个老师,你们放心,哪怕所有知青都考上了,我一样安排你们,有多少我安排多少!”
“还有这好事!”
“这可好!”
李秋喜又道:“不管你们读不读书,这里的土地,一直有你们的,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你们是从甲王镇出去的,将来学成,要回甲王镇来作贡献。”
知青队伍沸腾了,他们完全没想到,自己的人生可以有这么多好的选择,原来,他们以为自从下乡那一刻起,是自己光辉人生黯淡的开始,没想到,在甲王镇,他们越来越光明,越来希望越大。
听了李秋喜的话,他们的内心为自己做出了一个选择,每个人选择或许会有不同,但同样的,他们都与甲王镇同进同出。
说着话,秋收的时间就到了,整个甲王镇,远远望出去,一片的秋黄,那是收获的颜色。
在寒凉的早晚,一点也看不到人们的瑟缩,一个个喜笑颜开,心里面似燃着幸福的火焰,两两见了面,不再问,你吃了吧,吃的啥,现在他们说的都是,收秋去啊,棒子长啥样?听说你家的好,收哪的呢?北洼呀,我北洼收完了,该河套了爱书屋ishusexs
小孩子们比大人还忙,比赛似地冲在前面,把一个个黄澄澄的包米剥出来,然后赶紧又继续下一个,大人们宽容的冲他们笑,跟在后面,把他们落下的,一个个捡起来,剥开。
眼见着一个个包米棒在旁边堆成堆,远远望去,像一座小山似的,那幸福感,是没法用语言形容的。
谁家的手脚都不慢,还是几家打伙往家收,这样更快些,得快点呢,赶在上冻之前,还得建大棚呢,各家各户要种啥养啥,都报上去了,他们边干着活,心里面已经盘算好了,需要多少塑料多少钱,还需要到哪借点,多种点啥,人手不够的话,要请谁来帮忙土地属于自己,收获属于自己,人们的脑袋比算盘子还精。
这个时候,人们了解了李秋喜口中的那个“幼儿园”,体会到了这个机构的好处,小孩子忒缠人,没有个专人侍候根本不行,起早贪黑的跟着大人到地里头,实在不忍心,上了岁数的老人家,但凡没有瘫在炕上的,都出去劳动了,瘫在炕上的,身前还围着一堆带皮的包米,累了歇一下,歇过来剥几个,但是要让她看一个活体动物,那万万是不可能的。
有六岁以下孩子的,基本都把孩子送到李秋喜的后院,由知青高小凤和周向英两人给集中起来看着。
刚开始两人累了够呛,捉过这个跑了那个,慢慢地,她们摸透了孩子的性子,找到了规律,再加上李秋喜的提点,干顺了手,一天下来,不觉得有多累,反倒多了些兴趣。
送孩子来幼儿园的人家,遇到搭讪的路人,大方的说:“一年不就一袋子包米嘛,除了交军需的,我家收的不少,甭说一个娃,两个三个也够!”
这是秋收给的他们底气。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