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历史上的渭水之盟 新书(2 / 2)星爱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在唐突双方的心理战中,李世民再次占据风。就在颉利可汗严阵以待,以为唐军要渡河进攻时,李世民却突然命诸军退后。还派使者提出,要与颉利可汗单独谈谈。

大臣萧瑀见此,以为李世民轻敌,于是拉着马劝谏。李逼王却说:我已想好了,非你所知。突厥所以举国入侵,是以为我大唐刚有内难不可能出兵。”

“我若关城门,他一定会大侵。我之所以我单骑出见,是表示我不怕突厥;我炫耀军容,是让他知道我准备交战。但是突厥深入我地,当会害怕没有退路,所以我军交战未必得利。相反与他言和,给他们一个台阶,必能使其退兵。制服突厥,在此一举。”

于是,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屏退众人,在便桥进行了密切交谈,最终达成了协议。第二天,双方杀白马,李世民与颉利在便桥盟誓。得到大量钱帛后,颉利引兵退走,并留下了此战中俘虏的唐朝百姓。

历史称之为渭水之盟。

事后萧瑀问李世民:“陛下为何在诸将纷纷请战,军力雄厚的情况下与颉利可汗言和?”对此,李世民回答:我虽然能战胜突厥,但损失恐怕也非常大。我新继位,安定平静是首要之务,即使突厥败了,也未必会灭亡。到时候双方结怨,为祸不浅。我现在收兵不战,赂以玉帛,他们定会骄慢。而骄,是灭亡的开端。这正是“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一波逼装得是真的精彩,瞬时让一大堆的官员臣服。

确实,以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击退突厥并非难事。但要一战灭亡突厥,却是不可能的。李世民深知,中原遭遇隋末大乱的破坏,已经经不起一场全面的战争。

因此,李世民决定先稳住突厥,待休养生息之后,再一举而灭之。

可李世民不满意,倒不是钱的问题,咱中华地大物博,一点钱还是出得起的。

让李世民耿耿于怀的是尊严,不仅是他个人的尊严,也是民族的尊严受损。渭水之盟说白了就是城下之盟,别人拿刀架在你脖子逼你签字,你死劲挣扎,对手挤出一丝笑容,安慰你几句,给了你一点面子,然后你就乖乖地签了字。在李世民心里,渭水之盟与其说是值得炫耀的光辉事迹,不如说是留在他心里引以为憾的耻辱记忆。

所以他就发誓一定要灭掉突厥。

这也是这场渭水之盟看起来是胜利了,其实还是李世民输了的原因。

果然仅仅四年后,突厥便在李世民的操纵下分崩离析。公元630年,李靖率3000骑兵突袭颉利可汗的牙帐,并将之一战而擒,数十万突厥人尽为唐朝所俘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就这样走了末路。

李世民有勇有谋,用6人吓住突厥40万大军。他能屈能伸,不卑不亢,最终将强敌拒于国门之外。虽然付出了金帛,但是只是灭亡突厥前的缓兵之计,与北宋委曲求全的澶渊之盟简直是天壤之别。

因此可以说,李世民不仅是开启贞观之治的英明君主,同时也是护佑中华、保护万民,实现民族和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

这也是夏涵身现在的大唐比较心安的原因。

现在好了,有了他的提醒,在加大唐初期的大将大智慧们,应该可以顺利赢下这场战争,那自己是不是就修改了历史呢?

有趣,有趣。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