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翻越莽莽方山的,都不是一般的商家,必然是有着一定的实力。如今北地的商人们来到这里,只是处于试水阶段,每一个商队都带着大量的护卫,货物其实带的并不多。
这些货物沿着古驰道送到丹水边上,便卖给了本地的商人,并不继续往南运送。然后北地商人们便到对岸顺阳老城住下,带着护卫到各处走走看看。
当然,最为重要的便是去本地的两大世家苏家和谢家的坞堡里拜访。
顺阳川乃太祖陵寝所在之地,由于太祖当年的那道遗诏,此地地位极为特殊,帝国方面在这里的统治是极为薄弱的,若非如此,统治这样一个地方的顺阳太守就会是一方豪强,而不是现在这般形式上的了。
商人们都知道这些,知道本地世家大族是顺阳川真正的主人,要在这里做生意,苏谢两家自然是绕不过去的。
而这些北地商队的背后,也站着一个个世家大族。天壤之间,礼字最大,世家之间交往,更是讲究这个。所以对于这些来拜访的商人,苏谢两家都是以礼相待,不敢轻慢。往往一开口,都是有着几百年的交情在,哪里有轻慢的可能?
北地的商人翻越方山而来,南边的商人也来了不少,这些人有的是自江夏沿着古驰道自南而北过来的,也有许多是自江夏入汉水逆水而上,然后进入丹水逆流而上到达顺阳城的。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自东边的两淮一带过来的,由于两淮商道断绝,听说这边有机会,都是过来试水的。
现在都是试探性质,带来的货物都不多,主要目的就是和本地世家搞好关系,看一看这条商道到底如何。
帝国方面的商人到了顺阳城,也基本上不再往北走,有兴趣去方山上看看的也有,却是寥寥无几。他们本来就没有把货物直接卖到北地的打算,两边的货物交换,基本上都是在隔水相望的顺阳城老城和新城进行。
原本凋敝已久的顺阳老城,由于大量商人的涌入,很快便变得繁华起来。
顺阳太守苏良名义上主持这些事情,又早已与苏家联宗,苏家方面自然不可能不考虑他的利益。不管谁到苏家坞堡拜访,苏家人都会告诉他,太守大人已和苏家联宗,不再是寒门身份。
心领神会的商人们,哪能不会去太守府上拜访?这样伴随着小城的日渐繁华,太守大人的腰包也日渐丰盈起来,高兴之余,甚至新纳了一房十七八岁的妾侍,去建康为官的念头也慢慢的变淡了。
南北商人们出售的货物各不相同,北方商人们出售的商品,除了北地特产之外,便是各种渠道获得的云氏商行售卖的货物,大部分都比较昂贵,南方商人们出售的货物则简单得多,就是南方各地的特产。
至于粮食,由于粮食价值较低,而翻越方山运送的成本较高,且北方目前还没有出现粮荒,所以暂时还不存在大量的粮食买卖。
由于都是试探性质,所以交易的规模都不算大。苏谢两家的族长都还在建康,太守大人只是名义上的主持人,所以很多细节还未最后敲定,比如在这里交易如何抽成这等大家最关心的事情。
这日清晨,方山最高处,残破的古烽燧上多了几个身影。
几辆马车停在烽燧之下的古道上,马车车辙很轻,显然没装多少货物,几十名护卫围着马车,看上去颇为精悍。
这些人看上去就是一个寻常的来寻生意门路的北地商队,所以烽燧旁新建的营寨中苏谢两家的部曲都没有在意。
这个营寨设在这里,乃是为了保障道路的畅通,并没有向商队收钱的职责。这些日子以来,这样的商队过得太多了,他们就是两家发展的希望所在,重开商道本就是为了方便这些人的到来,他们驻扎在这里,也是为了给商队提供方便的。
到了此处登高而望,亦是寻常之事,他们也早就见惯了。
“三百里锦绣江山……果真名不虚传。也就这等地方,才会孕育那等人物吧。”
古烽燧上,人群之中,一个少女看着下方那一片茫茫平川,清冷说道。
女子身边一个青年男子点了点头,笑道:“去年我初来此地,见此风光亦是大为赞叹。不过上次是自两淮过来,未能登临方山,不过是管中窥豹,不得全貌。如今在此地再看这大好河山,更是不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