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家谯县养了2年不到,就又被召了回去。前十常侍倒地,后十常侍还没出现,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家就又想起来了这些国士们。
在这两年里,曹操算是老实了。他也明白了不管哪个世界的成功都没有那么容易啊。史书所有关于曹操的记载,不管是他这版本的曹操,还是史实中的曹操,都绝不是光靠“随波逐流”就轻轻松松获得了史书上的大书特书。回望之前所有的人生经历,虽说漫长,可也都是普通人。都是史书中一笔带过的“兆民”,是众多官宦口中的“百姓”。而这世作为曹操,给他最大的不同感受,那就是所有的成功,都没有简简单单的。能被载入史册的,不管是乱世中的投机倒把的乱贼贼子,还是治世中的心怀家国、社稷天下的能臣,你眼中的一句话,可能是这个人一生之中,唯一能被后世记住的事情。随手翻过一页,可能就是前人的一生。可是,能被史书记录在案的人,不管是祸国殃民遗臭万年的,还是力挽狂澜名垂青史的,都不是普通人,都是兆民中的佼佼者,都是大浪淘沙的幸运儿。而能在同一个时期之中,作为史书上那个最为容易被铭记的名字的人,往往是所有有能力的人之中最幸运的那个,是所有幸运的人之中最努力的那个,所有努力的人之中最有能力的那个。能力、运气、努力,缺一不可。曹操自讨,觉得自己三样全无,自然就收起了原来的那种不可一世,努力的做到史书中这个时期曹操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像之前的随波逐流。
招曹操回去的诏书上说给曹操一个“郎”的官位,隶属光禄勋。这个官位相当于后世的“御史言官”与“禁军守卫”二者合一的官职,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等。愿意上表进谏的,被称作“议郎”。“郎”这个职位的统称,既要为国家进言,又要保证国家、皇帝的安全。正好也符合了曹操“任性好侠、机智警敏”的性格。历史中的曹操,上马可安邦,下马可治国。雄韬伟略,扫平蛮夷,功震寰宇。
临走之前,曹操先去找了自己的曹家族人。叮嘱他们,一定要屯粮、练兵,以备不时之需,切勿怠慢。然后去找了夏侯家的兄弟,曹操知道在后世的记载之中,终曹操的一生,都要仰仗夏侯家的帮助。抛去这些不谈,不知道为什么,曹操每次见到夏侯惇,都会莫名其妙的的完全的从心底信任着这个人,犹如孪生兄弟一般的感觉。看来后世的记载,并无虚构。两人的彼此信任,共创伟业,相互成就,真的就是自然而然,又相辅相成。
把自己担心的事情交代妥当之后,曹操就带着家眷,踏上了回京的路。
“后世评价诸葛孔明,说他愿在明知不可救的世道中,为了天下而登高一呼,为天下苍生,为江山社稷,出世来拯救这个乱世。可是,现在的曹操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人天天说着‘曹魏篡汉’,可是有没有人看到曹操为这个穷途末路的汉室还在努力?清吏治、整军屯、灭黄巾、逐鞑虏、保四民。如果,只是如果,吴蜀联军如果不在赤壁阻击曹操,曹操是不是只做到魏公就作罢了呢?如果不是‘衣带诏’的事情,曹操会不会就彻底把事情做绝了呢?”
历史啊,没有如果,历史上的曹操就是这样的一个也曾心怀汉室,心怀天下的人。可是,一步步的努力,一步步的发展,“屠龙的少年就变成了那条恶龙。”这也都是来自别人的评价。做“尉”的时候想曹操保一地平安而未得,做“令”的时候曹操想保一县平安而遭罢免,做“郎”的时候曹操想保皇帝一心为国又未成。就算这样,曹操还是愿意舍身刺董卓,散尽家财起兵讨伐董卓,迎汉室皇帝于破亡之际。还是被人怀疑居心叵测。后世的
所有人都是站在了一个历史道德无懈可击的制高点来评价其他历史人物的是与非,有的时候就很有趣。
“罢了,这天下救能救就救,救不了,我就做个新的天下吧。后世竖子要评说仅有他人言吧。”
屠龙的少年是不是因为他屠了龙,而被世人惧怕,被人把死去的龙的鳞片一片片的贴在他身上然后告诉别人,看吧,屠龙的少年最终成了那条恶龙。
曹操回到京城,第一件事,就是要直言进谏,要驱除吏治顽疾,就要先去乱政权宦。反正几年前,一巴掌扇死权宦蹇硕的叔父蹇图的时候,曹操也就和宦官势力势不两立了。
自己出头得找个理由吧?先给10几年前的“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平个反吧。借此为由头,抒发吏治败坏的原因之一就是权宦乱整。一口气进谏了7,8条。曹家爷子以为曹操又疯了,怎么偏招惹战斗力最强的权宦,皇帝也不厌其烦,心想自己怎么把这么个祸害找了回来。曹操倒是不以为然。
“天下太平的‘郎’便是议郎,我进谏皇帝亲忠良,远小人,又有何不对呢?”
曹操这点话直接传入了权宦蹇硕的耳朵里,蹇硕突然又点摸不到头脑了。
“我去?这曹操小儿到底吃了什么枪药?我内有皇帝皇后支持,外有朝官依附,这曹操凭什么和我刚啊?还引古议今,还要给窦武,陈藩平反?这个事和我也没有太大联系啊。怎么就都往我头上扣啊?不行,得看看他有什么底牌。我等等再说……”
曹操哪有什么底牌,不过一通猛如虎的操作倒是震吓住了朝中权宦。不敢正面硬刚,就只能看到如果是曹操提的不疼不痒的意见,就准了他的想法。
同朝为官的同僚们也是惊讶于曹操的果敢直言。尤其是曹操遗留在京城的经验值义兄袁绍也是有点摸不透曹操的想法。不过看到曹操这么勇都没事,爱占便宜的袁绍也学着曹操一起冲锋,这架势倒是有点吓住了宦官们。
宦官为什么害怕呢?还要从10余年前的“党锢之祸”说起。一大群“为国为民”的文臣武官要求皇帝清吏治,驱权宦。宦官们自然不愿意坐以待毙,就给汉灵帝进谗言,引发了史称“党锢之祸”的乱政,宦官对士大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围剿。宦官虽说仗着皇帝的宠信获得了那次党政的胜利。可是,10几年过去了,皇帝变得不如当年容易操控了。同时,这10几年中,始终有士大夫不停的为当年受冤而死的朝臣喊冤。皇帝为了平衡朝中势力,虽说依然严惩了进言的士大夫。可是,当年的权宦们也一点点的被剥离出权力的中心。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