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三章:知行合一(1 / 1)一斤小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坐在椅子上后,吴与弼小心翼翼的拆开了信封看了起来,他对朱祁钰怎么知道自己的这件事很好奇。

而且他更加好奇的是朱祁钰找自己入京是为了什么,他不觉得自己现在的才华能让朱祁钰亲自派人请自己。

良久,吴与弼终于看完了手中的信封,随后深深的吐出了一口气,将信封小心翼翼的叠了起来,轻轻的放在了一旁的桌面上。

吴与弼看向门达开口道,“大人车途劳累,不妨先好好休息一番,我这就让仆人去买些酒菜来,晚上好好招待大人一番。”

“那就叨扰先生了。”

门达也不客气,反正朱祁钰给的期限是在会试之前,更何况现在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半月,有的是时间。

吴与弼给了书童一些钱财后让他出门去买酒菜了,随后转身回到学堂,又讲了半刻学后,便让学生回去了,告诉他们之后这段时间休学,不再讲学了。

“叔心、克贞,你二人留下来。”吴与弼叫住了两个人。

叔心便是胡居仁,生于宣德九年,年幼也是一位神通,幼年时就已经博览群书了,左传公羊、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辞等,无不涉猎。

如今年满十六,听人言崇仁有一大儒者,所以便来求学,其才华被吴与弼称之为胜自己数倍。

而克贞名为娄谅,对于他后世也是很少有人知晓的,但是说起他的学生,那大家可就都知道是谁了,那便是王守仁王阳明。

娄谅年少的时候就有志于成圣的学问,曾经求教于四方,不过却对那些教学之人十分不屑。

直言“大家所说的皆为举子学,并非是身心的学问”。

后来听闻了吴与弼的名声后便来求学,一开始他也以为吴与弼与之前那些人一样,只会教导一些考取科举的学问,根本不会圣人之学。

但是听了吴与弼讲学后他便如此如醉,而吴与弼也很是喜欢他,认为他的才能足以成圣,不过恐怕吴与弼也没想到。

娄谅虽然没有成圣,但是却教出了一个成圣的学生。

胡居仁就曾经说过娄谅所行之路有些偏向于陆九渊,而陆九渊便正是“心学”一道的创始人。

不过吴与弼对此倒不是怎么介意,他认为学习理学便是格物致知之道,所以对他言传身教,将自己的学识毫不吝啬的全交于他。

“先生!”

两人乖巧的来到了吴与弼的身旁,等候吴与弼的吩咐。

“为师不日即将前往顺天,叫你二人来便是想问你二人可愿随我一同北上。”吴与弼开口道。

娄谅开口问道,“老师北上所谓何事?”

“此行只为论道,扶圣!”吴与弼答道。

“论道?扶圣?”

娄谅有些疑惑了。

“圣上遣人请我前往顺天,与衍圣公坐地论道一番,为的只是扶正圣人之学。”吴与弼解释道。

但是他这一说完,娄谅就有些担心了,若是与别人论道倒是无所谓,但是对方可是衍圣公,孔子的后人。

其中可是十分凶险的,古往今来谁人不敬奉孔圣人,如今吴与弼却要去和孔圣人的后人论道,虽然并非是针对圣人。

但是无论输赢都于自己无益,若赢了,则成天下之人指责的对象,人人戳其背脊,得罪了天下的文人士子。

若输了,则颜面尽失,从此贻笑大方,可能成为后世之人笑柄,被人拿出来取笑万年。

“克贞,我记得你曾经求学于曲阜吧。”吴与弼开口问道。

“回老师,学生确实求学过曲阜,只是曲阜之地并无大学问之人,圣人子弟也不过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之辈罢了,早已将圣人之学忘得一干二净。”娄谅说道。

他当年满怀热忱的去曲阜求学,为的就是希望可以离孔圣人更近一些,但是到了曲阜,所见的根本没有半点圣人之举。

全是嚣张跋扈之人,所行之事丝毫没有半点圣人子孙的样子,侵占田亩,调戏良家妇女,殴打奴仆等等。

这些哪还有半点圣人子孙的样子,娄谅觉得恐怕现今的这些子孙之举若被孔圣人看到,恐怕圣人会手持三尺青锋亲自来还天下一个清明吧。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更需要上京,圣上请我去扶正圣人之学,此举并非为了个人,乃是为了全天下之人谋福,我必须要去。”吴与弼说道。

胡居仁有些担心的插嘴道,“可是老师这样便是公开与圣人为敌啊。”

“圣人?叔心高看了他们,他们除了与圣人同姓外,可没有一丝地方有相同之处!老师此行必当获胜,只是老师可知圣上为何要请老师前去?”娄谅疑惑道。

娄谅说完后,吴与弼满意的点了点头,理学之途在于格物致知,但是胡居仁却是有些故步自封了,不肯去打破认知。

与他相比娄谅则是更加不再于世俗的看法,更加的坚守本心,不过就是行事有些偏激了,有些随心所欲了,嫉恶如仇这点还需要慢慢打磨,不然恐无法成大事。

“克贞可知前段时间在商贾之间造成了小小风波吗?”吴与弼向娄谅问道。

娄谅想了想,“学生知晓一些,只是并没有过深的了解过。”

“也罢,这次你二人便随我一起吧,求学之道在于知行合一,若不深加于了解,一味地固步自封可得不到成长的,求学圣人之道,探索天理之学,若无法了解世间之象,怎么可能称之为真学问。”吴与弼看着娄谅和胡居仁教育道。

吴与弼现在的“知行合一”与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些不同,吴与弼的“知行合一”在于求学,理论结合实践并行。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于良知,追求本心,就像看到有人落水了你会下意识的就想要去就他一般,并且还付出行动了。

那么这便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不是犹豫半天才决定去救人,那这就不是遵从本心了。

发自内心的良心视为“知”,毫不犹豫的付出行动了视为“行”。

这一点王阳明确实传承了吴与弼的思想,那便是“性善观”,认为人性本善,而心学所求得便是恢复人本心的良知善良。

发自本心的为善去恶,这便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