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凡从平安镇出发,一路沿西南而下。
如今落凤窟成长为落凤福地,整个版幅增大了不知凡几,大梁国如今在落凤福地的位置,就如同平安镇在大梁国的位置一样,处于最北边。
一路不疾不徐,吴晓得只是让他们几个学生负笈游学,却没讲要他们具体做些什么,左凡自知聪明伶俐不如学姐柳叶,口齿善辩不如学弟学妹白礼、王可人,所以临行之前,他便问了先生该如何做,不过吴晓得依旧没,毫无头绪的左凡便问了柳叶、王可人和白礼,不过他们也都没什么有用的东西,大概就是多看多学,相机做事。
于是左凡便一点儿都不赶时间,尽量绕路而行,希望多走些路,多看些人。
一路上,左凡将自己书箱里的书籍照看得很是细心,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在有太阳之时将那些书籍拿出来心翻晒,遇到下雨之时,他便取下书箱,用身体护着书籍,宁肯自己淋雨,也不愿让那些被他视作珍宝的书籍被雨水打湿分毫。
月余时间,左凡所行之路,不过数百里,途径屋舍村落,千余户。
所到之处,他这个背着书箱的娃,便如鹤立鸡群,许多穿着破烂的娃便将他围了起来,问东问西。这些人可不像左凡这么幸运,他们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便是家中长辈,识文断字的也找不出一个。
这些山林人家,又哪来的机会接触书籍呢?
好不容易见到一个跟他们年龄差不多大的人,背着一背的书籍,能能写,便让那些孩打心底里羡慕。
一些个大人趁着手头闲的功夫,也会来与左凡搭讪几句,一开始只是想着调笑一番,在感觉这个家伙话之间有条有理,斯斯文文之后,心中的态度也悄然之间发生变化,真正把左凡这个孩儿当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来看待。
落凤窟还是落凤窟的时候,修道者还未大肆涌入之前,整个大梁国虽已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书籍,但以诗歌为主,礼仪、规矩、道理都是各讲各的,没有一个统一。
那些深居深山之人,也知道有读书人这么回事儿,但从未见过,心中对这类人,既陌生又敬仰。
每到一个地方,便会有人让左凡教他们几个字,在那些人看来,哪怕能学得一个字,便是一件给几挑柴火都不换的大收入,足够他们在亲朋好友面前好生吹嘘一番了。
左凡也不吝啬,有人让他教,他便教。
而那些孩童大人也是来者不拒,有人教,他们便学,左右不用付什么酬劳。
于是乎,左凡便走一路教一路,或是几个字,或是整段话,再不然就是一本书的内容。
他讲的最多的,还是规矩礼仪和定式,这些虽然都看似很不起眼,但却是他在东山书院学的最多的,也是吴晓得教得最仔细的。
左凡觉得自己有必要跟这些人都一。
因为他觉得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都很对。
比如家与国。
国是家凑起来的,家好,国才好,可是不是总是这样的顺序呢?其实不然,颠倒过来,没有国,家也就危险了。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例如对与错。
每个人都有每个饶看法观点,某个人觉得这件事错了,但在某些人眼中,这件事又是对的,这个时候该怎么评判呢?首先应该拔高眼界,寻找大义,然后从上往下看,对错便也一目了然,如果没有所谓的大义,便可从事情本身入手,不过这时考量的就多了,涉及的是人情世故。
走过十里八村,左凡便在心头萌生一个想法,既然别人都那么好学,自己为何不学先生那样,每到一个村,便设立一个学堂呢?如此一来,便可以让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人都有机会学习,而自己无非是多花一些时间罢了,但此次远游,先生也没给他们限定时间,所以在时间上,也不会起任何冲突。
有了想法,左凡便在行走山路的时候不断将其完善,首先他肯定无法像自己的先生那样一直驻留在某个村落之中,如此他就没法完成先生交给他负笈游学的任务了,不过左凡很快想到了解决之法,在学堂设立之后,他可以亲自将书箱里的书籍誊抄出来,放在学堂之中让那些愿意读书识字之人研读,他要做的,只是一开始的启蒙,把每个字教给那些人,再细细传授一下先生所提倡的规矩礼仪定式,如此想来,在需要开设学堂的村落,大概驻留一个月时间,他便可以完成设想中的这些事情了。
思路通达之后,左凡立刻结束了他无头苍蝇漫无目的的状态,有了方向之后,他觉得自己好似凭空生出用不完的力气,脚下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坚定有力。
没过多久,左凡的第一个学堂便轻松设立起来,他自己给学堂取了个名字,疆晓得,一来是因为他的先生名字中就有这两个字,用于学堂名字,也算是他的一种感恩纪念二来晓得二字,意义非凡,晓即为知晓、通晓之意,得便是获得、得到,连起来就是知晓一些事情、规矩、礼仪,才能得到这些东西背后的好处。如此也可警示那些思想僵化、目光短浅认为有时间读两句书、识两个字还不如去多挥一下锄头、多砍两捆柴的人,其实读书识字,也不是毫无用处的。
左凡这一做便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一年时间,他的足迹便遍布了大梁国整个西南,晓得学堂开设了十余个,因此受益的大人孩近千人!
这件事没有完,因为左凡的步伐,始终没有停下。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