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章 盐铁之辩(1 / 1)夏莫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洛阳城东有一条百步街,从前便是各地商贾们汇聚之处,在一条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三丈的街上,来自江南的商贾们在此贩卖最精美的上等丝绸,来自塞北的商贾们在此贩卖品种最纯良的大宛马。这些极为稀罕的物件,只有在洛阳城这个权贵云集的地方,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如今,这条百步街早已今非昔比。刘肇在位时,曾命人将百步街前后的巷子贯穿打通,本意是为了从皇宫出行方便一些,因为这条街道是从皇宫至皇家陵园的必经之路。无心插柳之举,却成就了洛阳最繁华的大集市。

到了今天,在这四通八达的十字路上,绵延数百米皆是熙熙攘攘的往来商旅。江南绣娘手中五颜六色的丝绸、西域铁匠熔炉里削铁如泥的刀斧、醴陵砖窑里斑斓精美的陶器、和田山下艳若鸡冠的红玉,还有马匹、毛皮、药材、粮食、笔墨纸砚等等皆汇集于此,琳琅满目。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匈奴、乌桓、鲜卑等地的商贾们,一年到头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洛阳集市只是如今大汉的一个缩影。

当年刘肇亲政之后,便一改“重农抑商”的旧习,大幅降低了对商贾的征税,自此各地郡县经商之风蓬勃而起。到了今日,不止长安、弘农、冀州等富庶郡县商市一片繁荣,扶风各县甚至兴起了夜市,就连幽州、凉州等偏远边塞之地,也兴起了关市。汉人商贾与来自匈奴、鲜卑等地的西域商贾们,以马匹、丝绸、茶叶、皮毛为主要生意,往来频繁。

这其中,自然以京都洛阳最为兴盛。正如今时大儒王符所论“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资于末业,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

受益于百业兴盛,商市繁荣,从刘祜登基以来,大汉的国库便日渐丰裕。现在,邓绥想要为这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再添一把火,她把目光投向了盐铁之政。

盐铁两项自古以来便是关系百姓民生的重要物资,本朝武帝伊始,为尽快扭转国库空虚的局面,将盐铁收归官营,在盐铁产地设盐官、铁官进行治理,垄断货源,借此迅速实现了国库的充实。至今盐铁官营之策已延续两百余年,长期以来都是由朝廷发号施令,各地盐铁官员奉命进行开采,时间久了,这其中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最大的问题便是开采的指令是朝廷每年年初下达的,价钱也是年初定下来的,可是这一年中随着百姓和货物的流通,随着商市的兴起,百姓对盐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有的富庶郡县根本是供不应求。官家渠道买不到足够的盐铁,便只能从地下的黑市里交易,到了今时今日,盐铁黑市之风已经是屡禁不止。与其朝廷这般苦心经营却不得善果,不如实行私营,开放给豪绅们去开采买卖,朝廷只要控制价钱合理,保障民生即可。然后,再向这些得了特许经营盐铁的豪绅们征收税款,如此既可以保障国库收入,又可以省却朝廷上下盐铁专营的各种繁琐,还能让各地郡县自行调节平衡,不致出现供求颠倒,黑市之风横行的境况。可谓是一石三鸟。

然而,打破老祖宗的规矩,说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阻。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邓绥的便是陆珩。

陆珩搬出了当年桓谭上书光武帝的那套言论道:“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

事实上,陆珩不止反对邓绥施行“盐铁新政”的想法,对于现在天下人重商而轻农的势头,他也深深感到不安。农桑自古便是国之根本,而今经商之风日盛,商贾们借着商市的兴隆获利愈丰,引得那些辛苦务农的百姓们也跟风起来,长此以往,农业萎顿,粮食不足,这将是何等危险之事。

邓绥却不以为然。在她看来,商市的兴起恰恰对农工之计皆有助益。以往商市萎靡,物品流通不畅,百姓种农植桑,冶金做工,不过是为了满足一家一户之需,或有丰余,便在乡邻之间以物易物换取所需罢了。如今,商市大兴,那些善于农耕的百姓,可以将他们富余的粮食卖到集市上换取耕牛锄头,那些勤劳手巧的绣娘们,可以将她们织就的丝绸卖到集市上换来胭脂水粉。现在江南多地已经兴起了规模不小的绣坊、染坊,平原各郡县的布庄、药庄、钱庄也蔚然成风。百姓们丰衣足食,国库也愈加丰盈,这些都是商市兴隆的好处。

二人几番唇枪舌剑的争论,陆珩每每都败下阵来。要论起争辩的才能,陆珩对这位思维缜密又能言善辩的太后自是甘拜下风,但或许是年纪越大越固执,在盐铁这桩事上,陆珩理论不过邓绥,却依然不愿让步,后来不得不搬出了刘祜。

自从孟知图那桩事之后,刘祜便将他的少年意气完全收敛了起来,此后诸事皆要问过邓绥或陆珩,再不敢擅作决断。朝臣们也心知肚明这位年轻的天子不过是表面上的君王,真正的统治者一直都是那位年轻的太后。

但无论如何,就算是表面文章也好,皇帝毕竟也是一国之君,国之大计总是要有他的参与和认可的。所以这一次,太后与司徒政见不合相持不下,刘祜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师从徐防的刘祜,受教的多是古圣先儒之言,而这些古圣先儒的思想多半是有些因循守旧的。对于从未亲身体察过民间风物的刘祜而言,他的本心是难以认同邓绥的想法的,可是碍于邓绥的恩威,刘祜也不敢多加反驳。另一边,陆珩却又不依不饶,非要扭转重商抑农这股不正之风。刘祜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其他的朝臣们也自然的分作了两派,以太常张谦为首的一些年纪较长的老臣们多是拥护陆珩的主张,而一些年轻官员们则旗帜鲜明的站在了邓绥的一方。一时间,关于“重农重商”“盐铁官私”的争论便甚嚣尘上。

两方相持不下,刘祜又夹在其中左右为难,邓绥一气之下索性不再与陆珩这些老臣们争辩,直接下了一旨诏书,将全国各郡县的郡守、各地富商大贾,全部召来了京城。

刘祜十分不解的问邓绥道:“母后为何将这些人都召来京城?当中可是有何深意?”

邓绥有些气恼道:“孤懒得再与陆珩这些老家伙分辩,他们在这皇城里呆了大半辈子,大约已经忘了民间的疾苦。现在孤让这些人来,就是要让陆珩他们听一听百姓的声音,好好想一想什么对百姓才是好的。”

接下来几日,洛阳城日日夜夜车水马龙,来自全国各郡县的封疆大吏,制霸一方的豪强乡绅们,第一次齐聚在了天子脚下。

八月初一这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邓绥选定了玄武门前的一大方空地,摆下仪仗,令三公九卿等朝廷重臣,以及奉旨入京的地方官员乡绅们齐聚一堂,她要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论道。

待人员全部到齐之后,邓绥携着刘祜走下御辇,看着眼前济济一堂将近百余众,邓绥的脸上显现出胸有成竹的神采,她开宗明义的对地方官员们道:“众位爱卿,陛下登基已五年有余,在这五年里,各地郡县都遭受了不少水旱之灾,可即便如此,百姓却依然能够丰衣足食,靠的不是天时,而是人和。而今,四海太平,国库丰盈,百业欣欣向荣,诸位想想,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吏治清明之外,孤以为这与商市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说到这里,底下不少地方大员们频频颔首,面现赞同之色,邓绥接着道:“盐铁两项,事关百姓生计,事关农工之兴,本朝历来都奉行盐铁官营。官营的好处诸位卿家都知道,可是,官营的弊处,诸位卿家可曾看在眼里?孤今日想问诸位卿家,还有各位乡绅们两个问题。”

邓绥停顿了一下,注视着眼前的人们,掷地有声道:“其一,商市该不该兴?其二,盐铁该不该私营?请诸位好好想一想这两个问题。今天,在这个地方,诸位皆可畅所欲言,不论言语是否妥当,皆恕无罪。”

这番话显然让底下的人们大感意外。他们先是面面相觑,而后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但整整一刻钟的时间,却未有一人愿意站出来第一个立论。

邓绥不禁面露失望之色,另一边,陆珩和张谦意味深长的互视了一眼,眼下这般局面,显然是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就在这时,终于有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僵局。

“启禀太后,启禀陛下,草民王符有话要说。”

循声望去,一个气宇不凡,却身着一身布衣的年青男子从人群中大步流星的走上前来。

“王符?”邓绥侧首问蔡伦道:“可是那个有当世大儒之名的临泾隐士王符?”

蔡伦眯起眼来细细看了台下之人后道:“看样子应该是的。”

“微臣安定郡守崔瑗叩见太后,叩见陛下,”这时,人群中又有一人走了出来,站在王符身边,向前拜道:“微臣携王符入京不合规制,望太后和陛下恕罪!微臣因与王符素有旧交,知其通晓古今,胸有丘壑,望太后和陛下允准其贸然之言。”

邓绥颔首道:“听闻王符素有大贤之名,只是性情孤傲,不愿出世,如今倒是愿意在此直抒胸臆,也是难得,孤和陛下愿意洗耳恭听。”

王符叩首谢恩之后,对着玉阶之上的王侯将相,对着身后的地方大员们,侃侃而道:“草民以为,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夫富民者,应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

言及此处,陆珩在一侧频频颔首附和道:“甚是,甚是······”

没想到,王符却话锋一转:“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居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

一言激起千层浪。

本末之说,自古有之。先贤大儒们皆以农桑为本,以工商为末,如今竟然有人说农工商三者各自既有本亦有末,真是闻所未闻。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嘈杂,有的人认为他是在哗众取宠,有的人则认为他的话有几分道理,更多的人则把目光投向了玉阶之上。他们等待着玉阶上那群掌握着帝国最高权力的人们会做出何种反应。

陆珩脸色铁青着斥道:“胡说一通!商贾怎会是本?分明是投机取巧之末!”

另外一边,邓绥却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她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年轻的士子,仅凭寥寥数语,便令她豁然开朗。原来本末之争并不须得辩出个本末,农工商三者,皆有本末,各自守本离末,便是正道。

“先生所言甚是!”邓绥不由脱口而出称赞道:“先生果然有大贤之才!各位卿家,你们也都各自说一说,在你们各自所辖的地方,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这一次,那些地方大员乡绅们像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再也不忸怩作态,一个一个争先恐后的上前进言。

直到日斜西山,足足三个时辰的本末之争和盐铁政论总算是落下了帷幕。

听着地方官们兴高采烈的讲述自己所辖郡县内农工俱兴,商贾繁荣,百姓丰衣足食的盛世景象,听着乡绅们建立起一个一个工坊,让那些贫困潦倒的贫民们靠自己的双手赚取生存下去的钱粮,听着人们对盐铁新政的欢欣鼓舞,邓绥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而陆珩虽然在这场政见之争中输的灰头土脸,但却也输的心服口服。

自此,农工商并举成为了大汉新的国策,而盐铁两项也从原来的官营转变而成官私合营。

如同一枚石子投入了一池春水,平静的湖面立刻荡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这个古老的帝国,仿佛春风拂过的杨柳,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