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九章 即将离京奇事多(2 / 2)司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听闻此话,胡承约也是有些心动。

五代科举随唐制,基本上是一年一考。一般秋季发解,冬季汇聚京师,春季开考。也算是为京师商业创造需求了。

但毕竟是战乱时期,严谨程度同唐朝是不能比的。科举开不开,完全看皇帝有没有想起来,有没有空闲。

而且录取标准和人数都是由知贡举一人而决。历史上五代时期录取进士最多的一次是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录取二十五名;最少的则有三次,分别是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明宗长兴二年和后周世宗显德二年,都只录取四人。

此时做官的主要途径还是推举和征辟,嗯,没错,和汉朝一样,家里有人好做官。

除此之外,自恃勇武也可到战场上拼杀一番,功名马上取嘛!正好此时武人地位不低,至少大周政事堂是指挥不动枢密院的。

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大唐倒下不过四十多年,科举依然是一个执念。若真的能进士及第,这样的机会谁不想争取一下呢?

反正即便没考中,依然能继续做官,此时还不像后世那样唯有东华门外唱名者才是好男儿。

最重要的是,如今没有乡试、会试一条龙,官员也没有锁厅试,亦无别头试,只需要在汴京考一次便可!

若是能得知贡举青眼,那是妥妥的能高中。

故而胡承约只是稍稍犹豫,便点头道:“我欲试它一试,只是这几个月便不得随侍殿下身边了。”

“无妨。”赵元昌毫不在意地一挥手,“既然德俭有心,我岂有阻拦之理。这样,这段时间你便住在我府中,待考完再回江陵。我回去之后自会安排人将你的文解送来。”

所谓文解,便是州府发的那个“解”了,相当于准考证,得在原籍办理,原则上每年换一次。

见赵元昌如此贴心,胡承约感动不已,却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只好深深一揖。

这事说完,几人又谈到出任开封府尹的宁王赵元兴。

只是陈佑胡承约二人对宁王知之甚少,赵元昌对自己这同父同母的三弟也感觉到有些陌生。

小时候还好,兄弟几个一起玩乐,长大后他就跟着赵鸿运四处跑,同两个弟弟的感情不是很深。

及至大周立国,涉及到储位之争,真正的兄弟之情也不知道还剩下多少。只是平常见了面还都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

故而三人也只是就目前的一些情况谈谈自己的见解,这一番谈话便到此结束了。

景瑞三年八月初一的朔朝会上,荆南大都督、秦王赵元昌陛辞。官家好生勉励了一番,又赐下各种物事,这才让他离开。

回到秦王府,早已准备好的车驾立刻出发,自朱雀门离开汴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前一天赵鸿运将陈佑召到宫中一番问对。

只是问的没有重点,赵鸿运几乎是翻到一份奏章,觉得合适便就奏章上的问题向陈佑发问,可以说是没有丝毫重点了。

好在陈佑几十年的经验和思考都还在,涉及施政方面的都能答出个子丑寅卯。但涉及军事,他就抓瞎了。以前看到过的还能凭借着印象扯几句,没看到过的也只好老老实实说不知。

一番对答结束,都过去一个时辰了,赵鸿运啥都没说,就把陈佑撵了出来。

回到秦王府将这经历告知赵元昌,他也是发懵,不知官家是何想法。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