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东西若是都用打磨锋利的石器刀具代替也不是不可以,再多耗费点时间力气罢了。
可是,他除了一把粗笨的石斧和勉强能够挖土的木耜(音同寺,相当于那个时候的铁锹),就基本没有其它工具可以使用了。
喝了热水,吃过每日不变的粟米野菜粥之后,再用草木灰洁净牙齿。
之后,风云身系葫芦,扛着石斧和木耜出门进山。
铜矿有了,接下来的任务是建造一座冶炼青铜的高炉,最好再捡拾一些其他族人开荒不要的粗大树枝,用来制作木炭,那是冶炼铜铁最好的燃料。
仍然来到上次砸石头的石台旁,这块石头纹理细腻,异常坚硬,又毫无裂纹,不仅适合碎石头,而且也适合做模具的平台。
炼铜的高炉就打算建在这里的山坡上,这里有一些天然的凹坑,风云抡开木耜一顿刨挖。
除去一层表面的浮土之后,里面竟然露出了一层淡金色的细腻粘土,拿在手里一捏似乎还能泛出一层油脂。
这种粘土可没见过,部落在山下溪流边上设有几座陶窑,附近也有粘土,不过多为红色和黑色,北方一带比较常见,像这种泛着油脂金光的前所未见。
正好建造高炉和坩埚都需要上好的陶土,不妨就地取材,先试试这种金色粘土,不合用的话,再从山下的粘土坑里再带几大筐上来就是了。
如此免去了粘土环节的折腾,直接就地取材,取水和粘土,和泥铸炉。
冶炼的高炉,一是,要能够多放炭火,提高温度,所以要尽可能的大一些。
二是,要足够密闭,除了下面的火道和上面的烟道之外,不能有其它孔洞或者裂缝,这是为了保证炉内温度持续走高,所以要用耐火的细密粘土。
三是,要够高,不仅是能多放碳,而且还能使燃烧的烟气上腾,与炉内的矿石充分发生还原反应,把含有杂质的氧化铜铁,还原出来。
最后,铜水下落,冷却成块后,再回炉,用坩埚加热成液,浇铸成形,冷却、淬火成器。
只是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就很复杂了!
单就用山泉水和泥这一项,就把他折腾够呛,不但需要一葫芦一葫芦的来回装水,而且用水和泥的时候,再把泥捏成条,在一大条一大条的垒积成炉。
整个过程都需要徒手操作,此时不咸山一带还是春寒料峭,那叫一个冻手。
干到一小半,双手几乎失去了知觉,只好停工取暖。
山林里遍地都是干柴,懒的动手,直接用脚在地上踢了一些过来,放入刚刚修葺好的一小截高炉里,用燧石点燃后不但能够取暖,还能顺手试试这些粘土耐高温的情况。
“咔咔咔……”
燧火石连续敲击,柴火燃起,火势渐成,噼啪作响。
热气传来,风云急忙伸出双手,死死扣在火堆上,贪婪的吸食着火焰里的温度,直到温暖舒畅的热流变得炙热灼痛,才收回双手,拉开了烤火的距离。
火真是个好东西啊!
“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
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
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燧人氏也常被先民们奉为三皇之首,称作天皇,享祭祀。
后世氏族中,掌火的火正也一直都是族中重量级的大人物。
暖和过来的风云又忙碌了起来,临近晌午时,一座高五尺左右,直径三尺左右,上窄下宽的高炉就已经搭建完毕了。
风云仔细查看了之前取暖燃烧过后的地方,发现,虽然没有经过阴干,但这炉子上的粘土在火焰高温的炙烤下,竟然没有丝毫的龟裂迹象,更奇怪的是,就是熏黑的迹象都是没有。
“难道自己误打误撞,遇到了一种极其适合高温的粘土?”
为了求证,风云又添了一些柴火,在里面放了一堆捡来的干柴。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