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在一栋唐楼前停下脚步,踩着一层层老旧而狭窄的楼梯二楼,推门走进一间名叫求是的楼书店。
战后的香巷文化气息薄弱,楼书店也算是应运而生,楼书店又叫二楼书店,通常设在租金较地铺低廉的二楼、三楼,甚至是五六七八楼,这家求是书店便是如此。
求是书店的面积不大,约莫有十平米左右,店里摆放三两个书架就显得有些逼仄,好在这里生意并不景气,否则恐怕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
刘军敲了敲柜台,叫醒柜台里一名正在打盹的中年人。
“事头(粤语老板比较早的叫法,后来一般叫老世),三炮台,今天的《政务报》,唔该(多谢)!”
“没有三炮台,只有南洋双喜,要不要?”
“行,双喜就双喜。”刘军一听老板开口说的话,就知道不是两广人士,他就改成国语。
“诚惠五毫钱。”
刘军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印有乔治六世肖像的一元港币:“不用找了,在你这里坐一下。”
书店老板见刘军出手阔绰,脸的困意顿时消失不见,咧嘴笑道:“多谢先生,里边有座位,还有其他杂志书刊,您可以随便看,随便选。”
“好。”刘军点了点头,迈步走到书架前,扯了张椅子坐下,探开手里的报纸翻阅起来。
不同于香巷本地华商创办的中文报纸,《政务报》是由港府官方发行的纯英文报纸,仅这一道门槛,就拦住了90%以的港人阅读。
这个年代大部分香巷人别说是英文,就连中文都未必认得齐全,也正因为如此,《政务报》自发行以来销量一直很差,被其余几家华商报业挤兑的抬不起头。
但其实港府却乐的见到这种场面,因为《政务报》从创刊开始就不是为了香巷华人服务,而是专供鹰国人阅读,报纸不乏有晸府招标采购、填海造楼的商机。
表面创刊公开公正,却只发行英文版,摆明是把赚钱的机会留给了识英文的鹰国人。
个世界,刘军不仅学过英文,甚至其他主流和非主流的语言都无一不精。他的产业很大,横跨世界各地,替他做事的哪国人都有,为了方便和属下沟通,也为了方便了解世界动态,在世界各地行走,他花了将近十年时间断断续续学习语言。
说起来,刘军不但精通各种语言,对经济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这几天的《政务报》并没有什么实际性内容,第一版头条依旧和前几天一样,实时记录着鹰国现任国王乔治六世的病情,通篇的祝福和祈祷。
不过了解历史的刘军很清楚,要不了多久这位后世极富争议的国王就会与世长辞,由其长女伊丽莎白二世担任王位,成为鹰国历史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刘军抿了抿嘴唇,继续翻看报纸,跳过几个刊登在报纸底部的港府招聘信息,第二版有关港府提出的填海工程计划吸引了他的眼球。
事实早在1842年香巷就进行过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如今随着经济原因越来越多华人入境香巷,土地面积的不足俨然已经成了头等大事,所以关于这次的填海工程计划,已经不止一次的出现在《政务报》。
刘军把报纸摊在腿,眼睛还盯着刊登着填海工程的版面,手已经拆开刚买的双喜香烟,送了一根到嘴里点燃,浑然忘记刚才书店老板的交代。
如果是熟悉刘军的人就会知道,刘军的烟瘾很大,需要思考的时候,他更是一根接着一根。
只是个世界,自己的宝贝女儿就管着自己抽烟,每天只许他抽五根,不过那是他年过四十以后的事情。
想到自己的女儿,刘军会心一笑。
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女儿生活的不好,经过他十几年的悉心教导,不敢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起码接手自己留给她的那一摊子是没问题的。
求是书店的柜台,中年老板鼻端闻到一阵烟草燃烧的味道,眉头一皱,正准备爆几句粗口。
蓦地想起刘军的阔绰,还有他身的绿皮,把脏字咽回肚中,敲了敲柜台发出声响,口中提醒道:“先生,抽烟麻烦去外边。”
刘军的注意力松散,回头不悦的瞪了一眼书店老板,看了看手中已经燃烧过半的香烟,讪笑一声,自觉自己理亏,快步走到书店外把烟头踩灭。
“唔好意思,刚才走神了。”
“算啦算啦。”书店老板摆了摆手,或许是见刘军态度不错,又开口解释道:“这里是书店,都是书,要是着火,会很严重的。”
刘军笑笑,站在书店外将报纸叠好放进口袋,顺口搭音道:“九龙区米铺、金铺一大把,书店却只有你一家,你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一张报纸发行价三仙,到你这里就是一毫,不要太好赚。”
“先生是报社,还是杂志社的?”
书店老板显然没想到刘军对报刊业如此了解,稍稍一愕,突然又醒悟过来,人家身穿的是绿皮,怎么可能是文化人。
刘军咧嘴一笑:“怎么,我长得像文化人咩?”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