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章 科考(1 / 1)烟花若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宣武元年,八月初六,赵昕登基后的第一届科举正式拉开帷幕。

来自五湖四海的举子们通过了各州举行的解试,然后聚集在开封,参加院试。

以往上千名举子都需要携带笔墨、吃食、被褥等等,因为一旦开考,直到考试结束,考场的门才会打开。

然而为了杜绝舞弊,赵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举子们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进入考场。

近两千名举子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官差们的检查,有一处屏风遮挡的地方,举子们进去后,需要把衣服全部脱光,然后由官吏们进行检查,由于举子们什么都不用带,所以检查比以往要简单了许多,只需要检查士子的随身衣物,再者就是头发,毕竟古代人头发那么长,没准里面会有小抄什么的。

本次科考是赵昕登基后的第一场,所以赵昕极为重视,凡是参考的举子们一律不准戴配饰,冠帽等等。

检查的官差并不是以往的中书门下的官差,赵昕直接出动了一部分锦衣卫的人。

有些侥幸心理的人,携带不少私货,很快就被眼尖的锦衣卫给提溜出来,面临他的除了被读书人取消外,再者就是永久取消考试资格。

本次赴考的举子一共1236名,赴考的地点,赵昕改在了大宋官学,大宋官学有一个硕大的校场,赵昕提前在此设置了考场,一共2000个简易的小房间,小房间里有书桌,小床,被褥,笔墨纸砚等。

举子检查完后,都会随机抽取一个房间号,而后自然是找到对应的房间,而被褥,书桌,床等上面都印着大宋皇商友情赞助,买东西选大宋皇商,物美价廉,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等等字语。

当范仲淹,晏殊,张方平等跟赵昕反应此事的时候,赵昕也是苦笑不得,本来是要国库来承担的,但由于战事起,国库空虚的连耗子都背井离乡跑到别处谋生去了。

赵昕此时方才醒悟,怪不得自己在耶律寒香面前提起此事的时候,耶律寒香满口应允,原来是早有谋划啊!

午饭时,自有成群结队的宫女将一个个精致的食盒送到各个房间,临了还娇媚的来一句:“官人请慢用!”

食盒盖子上面写着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落款大宋皇商,你最佳的选择。

举子们都不由的苦笑,这大宋皇商还真的是无孔不入啊!

不过饭菜还是很不错的,四菜一汤,两荤两素,米饭管够,馒头敞开吃,有寒门举子见此纷纷敞开了肚皮吃。

更多的举子则是在心里想,先前有人言当今官家不重视读书人,对读书人太过严厉,但眼下种种,都表明当今官家是一个英明仁爱的皇帝啊!

吃完午饭后,下午将进行第一场考试,本场考的是经义,总共有十题,题目出的也是中规中矩,考的是对儒家经义的理解,能考过州试的士子都是有两把刷子的,第一场可以说是白送的。

第一场考完后,举子们就没事做了,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讨论一下,也是被允许的,也能在大宋官学内到处闲逛一下,有一点就是不能出去,一旦出去,考试成绩直接作废。

晚上有晚餐,跟午餐差不多,吃完后,举子们就可以早点歇息了。

第二天,吃过早餐之后,第二场考试正式开始,第二场考的是策论,总共有三题,第一题是论朝廷的官制,第二题是论一县之治,第三题是论宋对外的政策。第四题是论新农作物对百姓的影响,大宋眼下的新农作物只有两种,一种是棉花,另一种就是占城稻。

第三场考的是刑律,为官不知晓大宋律法的话,又怎么能做到秉公办事,清正廉明。

以往只需要选上两道来答,但本次科举却需要全部都作答,当然给的时间也是足够充分的。

出乎意料的是,最后一场考的竟然是算经,此前,大宋以往的科举考的都是儒家经义什的,这第三场考试显然出乎众人意料之外,但赶到惊讶的只是一小部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更多的则是心思活络的读书人,因为此前大宋对恩荫之官进行考核,以及大宋官学对官员的考核,这两者考核的内容早已经传遍天下。

后世高考的时候,学生,老师等都会猜题,古代科考也是如此,朝廷种种举动,都表明有意改革科举,所以心思活络的人都纷纷转而研究算经,刑律等书籍。

有准备的,自然是胸有成竹,稍作思忖,便提笔作答,而没有准备的,抱着侥幸心理的,眼下只能抓耳挠腮,绞尽脑汁,额头上早已布满了汗珠。

试卷封弭后,将送至皇宫,而后由军队里面的先生们统一抄录,之后再由范仲淹,晏殊,张方平三人一起阅卷。

只有七八天的阅卷时间,靠这三人显然是不够的,为此赵昕又增加了阅卷的人数,将庞籍,欧阳修,韩琦等人都拉了来。

俗话说得好,人多力量大,仅仅用了四天时间,就将考卷全部阅完,甲榜取中128人,这些人都是进士,但不分名次,因为甲榜的这128人要参加八月十二号举行的殿试,决定三甲的归属,以及名次。

乙榜取中256人,赐同进士出身。

本次科举两榜共取中384人,落榜852人,取士率大约三分之一。

甲榜的人相互祝贺一下,开始准备参加殿试,乙榜的则是开始结交权贵,朝中大臣,希望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落榜的举子只能长叹一口气,而后打包收拾行李回家,于此同时,开封贴出军中告示,开始招募先生,先生们的待遇不比官员低多少。而且告示上说了,成为先生后,不影响参加日后的科举。

最终有200名举子成为了先生,赵昕其实想把这八百多人全部留下来当先生,军中自然是用不着这么多的,但是赵昕想要在开封附近推行教育,普及大宋百姓的识字率,自然是多多益善。

但人各有志,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做这份苦差事的,更何况读书人本身就有种与生俱来的傲气,选择回去继续苦读的多。

穿越宋朝当太子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