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之广。
东不见西,北不见南。
沧海书院,立于沧海之畔。
几座低矮的山峰,连成一片,宛如几粒珍珠,停在贝壳旁。
沧海书院就在其中。
去书院的路并不近,李铮赶了一个早。
一路乘坐马车,到山脚下又改为步行,耗费了将近一个时辰,方才到书院之外。
青松显秀,绿柏昭劲,黑瓦白墙,山花掩映。
风起时,呼呼啦啦,风落时,叽叽喳喳。
读书人,觅食鸟,拔天树,隐林兽,共存此间。
李铮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此圣境之下,培养出来的不可能是庸才。
魏国沧海书院,名满天下。
今日,他将踏足这里。
知大骊尚德君来,罗肃同携众弟子,在门口相迎,李铮见了,快走几步。
“晚辈李铮,特来拜会沧海书院!”
于大骊礼法,他是君侯,于罗肃同院长,他是学生。
“公子能尊老夫一声前辈,老夫之幸也,快快请进!”
罗肃同对李铮的称呼,也不一样了。
李铮能够感觉到,罗肃同对他的热情。
这种热情,是不同于端阳之夜,浮于表面的客套。
两人边走边说,沧海书院的弟子,李铮也一一作了认识。
书院在山中,山中有书院。
真是个红墙绿瓦少,绿荫红杉多!
似乎不是书院在山中,而是山中有了书院。
“闻先生涉猎甚广,知礼,明法,掌握各家所学之精妙,晚辈看这书院,无不昭示天人合一,此乃道家精通。”
“哈哈,不错,正是天人合一,万事万物,本为一体,何须分离,人族本就生于山野,与这山野,该融为一体才是。”
“是啊,可惜了,红尘滚滚,是是非非,难舍难断,入世容易出世难。”
李铮想到,他这一生,是过不了这样的日子;了。
“我等出世的目的,乃是为了入世,现在公子就在世中,又何须向往出世呢。”
是啊。
苏轼也曾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之事,岂能完美。
“我在皇都之时,就曾听魏王所言,魏国十郡之地,有五郡的读书人,都出自沧海书院,有三郡的郡守,是沧海书院的学子,他们学治国之道,为大魏效力,这也符合先生先出世,后入世之言。”
罗肃同的名声,就如同这沧海书院的名望一样,是一点一点积攒出来的。
出去的每一个学子,都是沧海书院的一股势力。
这样的影响力,是任何人不能小觑的。
当务之急,李铮要做的是造势。
既然是造势,那能拉拢上沧海书院,必定事半而功倍。
端阳之夜,罗肃同对他的好感,可不只是欣赏,应该是有别的目的。
沧海书院准备的宴席,清淡宜人。
也只有这青山绿水,才能孕育出这样的佳肴。
正席过后,又是品茗。
这时候,屋子之中,就只留下李铮和罗肃同两人。
“端阳之夜,公子作诗一首,雄心昭昭,展露情愫,老夫对此是爱不释手,今有疑问,还请公子为老夫解答一二?”
这是要论诗!
《短歌行》中,展露的是何样的心志,不言而喻。
果然,,每个关心大骊前太子的人,最终还是会落在这权谋之上。
“先生请说?”
“此诗前八句,乃是感慨,杜康者,当酒也,其后,就是展现出招贤之心,再往后,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在问,哪里才是容身之所,到最后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些与公子处境,倒也完全相符,皇都突变,公子出走,是应该感慨,是应该借酒消愁,身边只有十八勇士,的确是孤独了点,求贤之心不可少啊,再接着,到了大梁,发觉世事,不尽如公子所思,何枝可依啊!
到最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所不明白的,就是在这里,那夜的解释,是公子有效仿圣王,推崇大骊礼法之志,可这与公子的经历,似有不符,还请公子解惑?”
当初,李铮窃用这首诗,就存着展露心中抱负的想法。
此举为的就是吸引魏国的氏族,前来投靠,只是没想到,第一个人是罗肃同罢了。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么说来,先生就是我的嘉宾呢?”
李铮反问。
罗肃同是没说话,但他点头了。
这是肯定。
“先生通晓天地,怎会不知晚辈之心,我历经艰险,出走魏国,这就是我的心意,妇人当道,少子为帝,尚武帝得国不正,我李铮岂能没有争霸之心?”
李铮是将话摆明了说。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