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说的克十米尔地区,是广义的克十米尔,包括巴尔蒂斯坦、拉达克、克十米尔三部分。巴尔蒂斯坦基本与巴控克十米尔重合,而拉达克加狭义的克十米尔基本就是印控克十米尔。
后世克十米尔问题可谓闹得沸沸扬扬,也有人提起克十米尔实际曾经属于中国,这话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克十米尔确实有一部分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拉达克地区,便正是中国的故土。
拉达克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拉楚河与希欧克河也就是印度河游穿行而过,使得该地区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地理特点。
“唐代时,拉达克在唐与吐蕃之间几度易手,落入吐蕃手中。吐蕃王朝崩溃后,末代赞普朗达玛的曾孙吉德尼玛衮逃到吐蕃西部割据,并将土地分封给三子。”
“长子日巴衮占据磨域,又作芒域,以今克什米尔的列城为中心,后成为拉达克之首领;次子扎西德衮占据普兰,以吐蕃普兰县为中心,成为当地的首领;三子德祖衮占据扎布让,继承其父的事业,以今吐蕃札达县为中心,成为古格之首领。”
“三地是为普兰王朝、古格王朝和拉达克王朝,普兰被称为云彩汇集的地方,古格被称为云彩弯弯的地方,磨域,拉达克——日土,被称为云彩最高的地方。”
“从此,吐蕃原来辖属的大小羊同地区逐改称为“纳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围或阿里三部。”
刘阿蛮一边在面前的地图比划着一边滔滔不绝的对黎汉明介绍着军情局探查到的关于拉达克地区的情报:
“元朝控制吐蕃之后,拉达克王国也纳入宣政院管理之下,建立了纳里速古鲁孙元帅府,后来明朝继承其建制,设置了俄力思军民元帅府。”
“有说法认为古格王朝曾经统一过阿里三围,那么后来的拉达克王朝可能是从古格王朝再次分出来的。”
“两百余年前,古格王朝发生了内乱,同为吐蕃赞普家族后裔的拉达克王国趁虚而入,征服了古格,进行了惨烈的大屠杀,古格化作废墟,吐蕃西部阿里地区被拉达克王国完全掌控,这是历史拉达克王国疆域最大的时代。”
“拉达克王国吞灭古格之后,并不继续以古格自称,可见拉达克已经逐步开始印度化了。但这绝不代表拉达克人愿意归服为印度的一部分,实际拉达克吞并古格之时,正是吐蕃传佛教文化的复兴时期。”
“明朝末年,崇祯时代国力衰弱无力管理吐蕃,和硕特汗国的固始汗入吐蕃杀死了亲明的噶举派领袖吐蕃巴汗,吐蕃脱离了明朝的控制。”
“由于五世达.赖希望利用和硕特蒙古的力量驱逐拉达克人在阿里地区的势力,拉达克王国便投靠了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因此也有少量人口被一斯兰化。”
“百余年前,拉达克王国与吐蕃地方爆发了吐蕃拉战争。双方的争端与教派信仰的不同有很大关系,拉达克信仰南竹巴噶举派,而吐蕃甘丹颇章-和硕特联合政权则信仰格鲁派。”
“这场拉达克战争起因是拉达克王国在统治区域内发起打击异端的行动,迫害格鲁派僧人,但吐蕃地方发兵进攻实际目的却是收复吐蕃北的阿里高原。”
“后来清朝驱准保吐蕃,正式对吐蕃建立管理后,由于莫卧儿王朝远比吐蕃地方强大,拉达克终究成为莫卧儿帝国的附属国,甚至连王室都有许多人皈依一斯兰教了。”
“达拉克作为勉强保持独立性的莫卧儿附属国,仍然和中国吐蕃地区保持紧密关系,对清朝也很友好,有时会进行朝贡。”
“后来,莫卧儿帝国开始衰落,清朝政府派兵向西发动战争收复失地,拉达克回到了祖国怀抱,清政府把他列为吐蕃的一部分,吐蕃向其提供保护,而拉达克每年要给吐蕃进贡。”
“我军进驻西康后,宁培忠将军直接在拉达克地区派驻了一个师的兵力。”
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对拉达克的历史他还真不知道,他只是对拉达克的地理位置有过一定的了解。
拉达克地区位于世界屋脊之,北有喀喇昆仑山,南有喜马拉雅山,这对于外人来说是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但对于拉达克人自己来说,穿越高山的峡谷和山口已经是生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王国因为数千年来积累的交通知识,同样可以拥有四通八达的环境。
当地人从拉达克顺印度河河谷向南走可以到达印度莫卧儿帝国,向东北进入战略要地阿克赛钦,进入阿克赛钦后,向东南可以进入西康、向北可以到达新江和田等地。
所以,在广袤的冰川、山脉、戈壁之间,看似地处角落的拉达克实际是南亚、中亚、西康地区的十字路口。
此外,黎汉明之所以还知道拉达克这个地方,那便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的情报中心。
在刻板印象中,闭关锁国是清政府对外的既定政策,也反映了清政府对于外部世界的某种态度。
然而笼统的政策方针并不是铁板一块,在一些情况下,出于实际需要,清政府也会利用各种手段了解外部世界。
清朝需要处理的内外部问题众多,即使采行闭关锁国政策,也要保证军机情报的畅通,尤其是在亚洲内陆方向。
当然,作为一个前现代政府,大清还缺乏专业的特工和间谍,而更多地依靠藩属国或依附于清朝的团体。
而当时地处大清控制下的吐蕃、准噶尔部控制下的新江、印度莫卧儿帝国三地交通要冲的拉达克,就成为了清代前中期情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远在北京的满清帝国高层提供了大量有关于南亚、中亚,甚至正在扩张的俄罗斯帝国的情报。
在入主中原前,皇太极先于1634年击败蒙古,夺取大黑天金佛像,宣告传位35任大汗的蒙古帝国彻底覆灭,降格为后金的盟友,女真人也因此获得了统治蒙古高原、争取信仰吐蕃传佛教地区的某种合法性。
在女真人崛起的过程中,击败并联合蒙古人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大明朝失去了重要的屏障,北方防线全面暴露。
而这场变革的意义也不局限在高原之,这是因为吐蕃传佛教早在蒙古帝国草创时期就已经与权力紧密结合,当女真人统合了东北和蒙古高原之后,籍由蒙古政权和吐蕃传佛教的联系,他们也顺利地与吐蕃地区喇嘛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这既是满清皇家的信仰使然,也是因为处理好与宗教领袖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基本盘。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吐蕃地区与蒙古各部是清代中前期最令皇帝担忧的地区,比之关内的汉地更让清朝统治者没有安全感。
而清朝皇室在与宗教领袖交好方面下了大力气,北京便有众多吐蕃传佛教建筑,最著名如雍和宫等。
然而,即使加强了政治、经济、宗教联系,亚洲内陆仍充满不确定性,清朝虽击溃了蒙古人的后代并以盟旗制度加强了对草原世界的管控,却也给管控外的草原势力留下了生存空间。
所以,后来,草原出现的大量固定宗教场所,使得原本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有了定居化的倾向,使清王朝对游牧民族的管理愈加方便。
不久后,准噶尔部在天山崛起并逐渐控制了新江大部,这一支蒙古人的吐蕃传佛教氛围尤其浓厚,鼎盛时期首领噶尔丹更是在吐蕃传佛教高级僧侣中根基深厚,与吐蕃传佛教宗教领袖关系密切,时常往来书信。
有了活佛身份与宗教领袖的友谊,噶尔丹在控制新江后进击喀尔喀部,大有一统蒙古,成为法理和实质的蒙古大汗的野心。
这是执政未稳的清帝国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清廷先制造噶尔丹其实是墓斯林的舆论,破坏其在吐蕃传佛教信徒心中的正统性,随后康熙又两次御驾亲征,压制住了准噶尔的势力。
康熙朝虽数次西征,但真正击败准噶尔部的还是乾隆朝,战果是巨大的,但是对国家的负担也同样巨大。
战争取得了胜利,却也暴露了致命缺陷——大清对于西北地区以及吐蕃区的控制力有待提高,而情报工作是防范于未然的重中之重。
身处边缘地带的拉达克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大清情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