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七十六章 君臣-师生(1 / 1)墨香阁大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可立深吸一口气,站起来问道:“皇上可有详细章程?须知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虽说陕西去年丰收了,可毕竟那只是一省之地。”

“有有,这事朕考虑过的。”

朱由校连连点头,袁可立轻舒一口气,请他详细说说。

其实这三种作物的推广,也是今年内阁的重点,已经有了榜样在那了,让内阁诸位看到不饿死人的曙光。

但任何一个新鲜事物被接受,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大明朝不是后世那资讯时代,能看到信息的只有邸报。

可除了官吏,还有几个人会去关心邸报,更别说许多人根本不识字,要靠地方官府不厌其烦的解说。

可大明现在的官吏袁可立太清楚了,跟百姓去解说几个当官的能做到,这不是洪武朝,头上没悬着一把刀,许多官吏都成了油子了。

……

“朕认真考虑过此事,北方诸省推行的阻力不大,因为缺粮,南方各省广东福建不用考虑,他们最早接触这些东西,百姓早就自己种植了,难的是南直隶,朕听说那里大片的良田被用来种植桑树养蚕,因为利益高,因此朕决定强行推行,每户有田地的人家,必须拿出三成土地种植这三种作物,否则,哼!”

袁可立听完迟疑了,认真的问道:“三成会不会太多了?毕竟南方可以种植两季水稻,若是他们换成这三种,产量不如水稻呢?”

这还真不是他多虑,要知道土豆和玉米只能种一季,只有番薯才能种两季,后世技术成熟可以种三季那是另外事。

朱由校还真没把握,毕竟不是农业专家,想了想道:“这事看来要问问徐阁老,不过朕有一个计划,老师先听听能不能实行。”

袁可立点头,认真的等着他开口,只听他说道:“加税,给丝绸业加税,给粮食减赋,逼他们种粮。”

“这……”

沉吟了一下,袁可立摇头道:“皇上想法是对的,但无法逼他们种粮。”

说着不待朱由校问他,自己解释起来道:“皇上可想过加多少税能让他们放弃?多了不行,少了他们不在意。”

朱由校一听急了,开口问道:“为何多了不行?加税到他们没钱赚不就行了?”

袁可立耐心解释道:“丝绸行业如今不仅仅是种桑养蚕,关系到养蚕户,纺织户,制造工具户,已经是成熟的一整套,若是骤然暴增税赋,会让从事这行之人破家的,人数之多不亚于一省人口,不得不谨慎啊!”

朱由校这才想起,明末的手工艺者已经遍及千家万户,形成一条产业链,也是历史书说的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

这是商业对农业地主的冲击,东林党不就是这些人代表,这才造成明末的党争,其实就是阶级斗争了。

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可此时的商人手握大量的生产资料,要想掌握更多是商人的本性,那么只有夺权才能办到。

强行遏制不是办不到,可那留下的隐患,会让子孙后代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这代价沙俄付出的最惨重,明明大败法国,都打进人家首都了,可凯旋的将士们被新思想洗礼了,回来后反戈一击,把整个皇室都斩尽杀绝。

再说这是历史的潮流,凡是逆流而上的,都会被洪水淹没,只有顺势而为,采用疏导的方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那老师觉的种多少合适?”

见到皇帝从善如流,袁可立欣慰的含笑抚须:“此事不能急,要一步一步来,臣建议先从一成种起,让他们看到实际收益后,不用咱们催,他们都会自己干,至于丝绸,臣建议开征桑树税,但不能多,而且只针对种在田地里的桑树,山野、荒地、田埂之间种植的不征税。”

田埂种植桑树,这是国人智慧的一项体现,其实这是好事,树上养蚕,蚕粪掉落田里成为肥料。

还有在池塘边种桑树,蚕粪成为鱼食,这些都是农民智慧的结晶。

但随着丝绸需求量的增多,需要大量的蚕丝,商人们纷纷花钱买地种植,这才造成南直隶遍地良田成为桑树园。

朱由校想了想,皱起眉头来,认真问道:“如此一来甄别这些的工作量会很大呀。”

袁可立微微一笑,眼神中突然寒芒乍现道:“这正是臣等几个商量过的,为了下一步清丈土地做准备。”

“清丈土地?”

朱由校惊呼着望着他,这事他早想说了,只是事情太多,他不敢乱来,如今竟然发现内阁也有这意思,这是皆大欢喜啊。

袁可立郑重的点头道:“朝廷自从张江陵实行一条鞭法后,再也没有清丈过土地,几十年下来,开了多少荒地朝廷不知道,最重要的是有多少土地是被投献免税的,朝廷损失了多少咱们也不知道,此事不查,只会肥了那些龌蹉之人,损失的是朝廷。”

明朝投献土地是律法允许的,但却是有数量限制的,什么人可以免多少土地的税赋,这是身份地位决定的,并不是无限的乱来。

而明末的现况,正是乱套了的投献,一个举人名下就有数百亩,这不是个例,说白了就是官绅勾结,地方官不管,朝廷自然不知道。

说到清丈土地,朱由校想起官绅一体纳粮,可随即就灭了这念头,时机不成熟啊,乱搞会出乱子的。

“对了老师,朕想动动宗室,老师觉的呢?”

既然内阁已经把自己想做的事都想到了,朱由校觉的自己改做些什么了,宗室之事,当初他让杨涟那几个去地方时,就已经认真思考过。

大明的宗室现在两极分化极为严重,有爵有产业的,一个个肠肥脑满,那些远支的族人甚至吃不上饭。

朱由校即使没有后世那记忆,都知道这情况,只是原来的他不理会,现在的他觉的宗室还是很重要的。

袁可立却被他这话说的不知如何回答,作为大臣,最好是不参与皇家内部的事,可作为老师,帮助自己的学生又是应该的。

大明朝的师生关系,跟后世那是天壤之别,师徒如父子不是嘴上说说的。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