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4章 互联网女皇(1 / 2)贪杯的饺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月10日,周五,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依然是全民疯狂,依然是大盘暴涨。

如此不正常的现象,完全是由信息产业化,由硅谷的奇迹带来的一个虚幻的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接入互联网的個人计算机的数量从1990年的31万台增加到了2000年的4323万台。

10年之间增加了130多倍,复合增长超过60%,又是个多么惊人而熟悉的数字,似乎这个数字就代表着财富趋势,跟着这个趋势买入股票就永远都不会错误。

1990年中期,米国的公司陆续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型。

他们把自己公司名后缀上加上“.”或者在名字里混入一个“I”“E”,想方设法和互联网挂上钩。

传统公司改个名字,就可以声称自己是互联网公司然后开启新一轮融资。

初到的创业者只要有个域名,就会有人为他提供资金做生意。

这些创业者中最知名的是亚马逊的创立者贝索斯。他的创业想法很简单,在一张纸上列出一个清单,上边写满了可能在网上能卖的东西,最终选择了书。

亚马逊上线刚两个月,营业额就做到了每周2万美元,客户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

这一速度颠覆了华尔街的认知,创业仅三年,亚马逊上市。

一同被颠覆的,还有亚马逊所代表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因为三年间,亚马逊一直都在亏本做生意。

不要在乎利润,冲就完事了,先亏钱快速把市场占领下来,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

这种玩法后来被华尔街叫做“get big fast”,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可以称为“搞快点”。

在这一场有着新事物、新打法的投资热潮中,彼时大家尚且还不明白互联网意味着什么,也不清楚为何要先亏损后赚钱,仅知道互联网是当下最赚钱的事物,单凭“e-”这个前缀,就可以在股市呼风唤雨。

有媒体在复盘这段概念股投资时起了一个应景的名字:前缀投资。

互联网前期是可以不赚钱的,只要用户量做上来,以后都会有。几乎所有华尔街人都达成了这一普遍共识。

不仅华尔街人失去了理智,所有的民众在媒体的渲染之下,也并不觉得有问题。

他们此刻手握着大量从银行取出的现金,进行着投资。

尽管他们对互联网的知识刀枪不入,却难挡对暴富的憧憬纷纷买入。

“想赚钱吗?去纳斯达克买互联网股票去。”

这就是当前所有股民们的想法。

为了回应民众的热情,98年大量互联网公司成立,以至于程序员紧缩,各家公司不得不开出天价来招聘程序员。

千禧年还未到来时,互联网公司程序员的年薪就达到了10万美金。

曾经有过辉煌战绩的老虎基金,认为整个市场处在非理性的状态,试图坚定的做空互联网科技公司。

但从97年开始,一年半的时间,老虎基金投资的一切都在下跌,只有不被他们看好的互联网企业丝毫看不到力竭的不断上涨。

投资人不再抱有希望,如潮水般从老虎基金里撤回自己的资金,一代神话就此终结。

至此,再也没有任何投资者会以正向现金流来衡量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

股价脱离了基本面,只受情绪的波动。亏损,成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成功的标志。

当一切都不合常理和违背逻辑,而所有人却都觉得毫无问题时,就是灾难降临的时机。

3月10日收盘时,以技术股为主的NASDAQ(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盘时定格在了5048.62。

这并不是最高光的时刻,当日盘中一度还冲上过5132.52的巅峰。

深谙这一切的陆泽,也没有闲着,让操盘手和他们的助理们,控制着几十个帐号,也小玩了一把,也赚了几百万美金。

当然了,赶在收盘之前陆泽就下令全部抛掉。

他这也是为了测试一下操盘手团队的配合默契程度,别到时候好戏登场的,团队却不给力,那就搞笑了。

小赚了一笔,陆泽心情大好,他大手一挥,请所有员工吃大餐去。

在员工的建议下,一行人打算去附近的一个酒吧。

老外们的夜生活,多数都是从酒吧开始。尤其是纽约这种国际大都市,工作压力大,就更是如此。

下班后,都需要一个放松的环境,缓解焦虑。

吃什么不重要,必须得喝点。

曼哈顿中区西35街,Monarch Rooftop酒吧,就是华尔街精英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这个酒吧的特色就是开在了大楼的屋顶天台,非常契合华尔街精英们对天台派对的追捧。

Monarch Rooftop所在的楼正是万怡酒店,万怡则是万豪酒店集团旗下的子品牌,隔壁就是希尔顿花园酒店。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