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后世浙皖苏三省交界,那座著名的牛头山上,此时一个粗布短褂的少年郎,正坐那儿俯视着山下的这片谷地。
这片现在只有篱笆茅屋,水倚田园的谷地,就是后世那个被称为“小香港”的百里长广的核心,牛头山矿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最鼎盛时期,这片仅有几平方公里的谷地,聚集有四五万人。有百货公司,法院,银行,三甲医院、公安局,电视台、大大小小的学校十几所,俨然就是一座小县城,可谓繁荣。
就像这座牛头山,当时在这山顶也是有一座高达三层楼,长的跟雷达一模一样的电视信号接收器。接收器旁边则是一座三层小楼的电视信号处理机房,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值班的。
一个大明嘉靖年间的少年郎,他是怎么知道二十世纪百里长广的?
对,这个少年郎他的身体虽然是大明的,但他的灵魂却来自二十一世纪,一个今年刚毕业的二本汉语言文学文科狗。
这只文科狗当年报这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因为家中无钱无势,不可能帮他安排工作。而这汉语言文学它属于师范专业,想着这专业毕业,将来可以去学校当语文老师,混口饭吃。
可这社会哪有想的那么美好啊!一个二本文凭,家里又无钱无势,去学校当老师?你想多了!
于是这只文科狗,就在学校要保证毕业生就业率的大形势下,被学校介绍去了市图书馆,跟人家签了三个月的试用期合同。至于这三个月的试用期合同是啥意思,三个月后还可不可能有正式的合同,这个聪明人都懂的。
于是这只文科狗就一边去图书馆配合学校的工作,一边给自己找下家。在一次次简历投岀去,连个面试邀请都没捞着后,他心灰意冷的在图书馆里烂醉如泥,结果这一醒来,莫名其妙的就穿越到了,这个大明嘉靖朝的少年郎身上。
这个大明少年郎叫王德,今年十七岁,就是牛头山下这个牛头山村的。他兄弟姐妹众多,只因他父母按后世的说法,叫重组家庭。
王德他爸是死了老婆,才又娶了王德他妈的。而王德他妈也是死了丈夫,才改嫁给王德他爸的。
因为双方都曾有过家庭,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子女,而他们结婚后,又生了王德和王德的姐姐王香。这一下子王德就有了两个哥哥,九个姐妹。
其中王德的大哥王康,是王德他爸和他第一个老婆生的,与王德是同父异母的关系。而王德的二哥王财,是王德母亲与她头一个丈夫生的,改嫁后带过来的拖油瓶,与王德是同母异父的关系。
王德的这两个哥哥都大王德好多,而且现在都已成家有了子女。只有王德家中最小,从小受父母溺爱,不让干农活,送去了村里的私塾学文化。
王德这孩子打小也聪明,在私熟的几十个孩子里,成绩也是排在前几名的。所以十五岁就被夫子推荐去考了童子试。
王德十五岁就开始了科举之路,时间是早,可奈何村里的聪明孩子,放在县里可就不能说聪明了。
就像王海所在的这个广德县,他一年过县试的名额就是一百名。也就是说,你得考到全县前一百,你才有资格去参加下一轮的选拔,也就是府试,然后再在府试里考到全市前三十,你才有资格获得一个正式的功名,叫童生。
一个最低等的功名童生,你都得考进一个地级市的前三十名,这种难度?想后世全国三百多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前三十名,也就是全国一万名。每年清华北大两校在全国招生也就这个数吧!
所以通过这大明的童子试,那难度就类似于后世考上北大清华啊!于是王德这个所谓的村里聪明孩子,他的童子试成绩也就是年年考,年年落榜了。
一转眼三年过去,过完这个年,到二月份就又是一年的春闱时,小王德想想如果自己再落榜,父母的失望,两兄嫂的白眼,以及旁人的嘲笑。他愁的是终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压力大的一逼。
在昨晚就这样生生的把自己给过劳死了,而这时就恰恰二十一世纪文科狗的灵魂,给穿了过来。
想着这个少年王德现在所要面对的压力,二十一世纪文科狗也是唏嘘不已。确实已经落榜三次了,如果两个月后再落榜,那就是四次了。
想想你如果连续高复三年,年年落榜,现在要面对第四次高考,你心里那压力?
想着这些,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灵魂的新王德,紧了紧自己的衣服,站起来就下山去了。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还是抓紧时间学习去吧。
按着原主的记忆,王德回了家,他家很大,正屋是三间大瓦房,住着王德和他父母。东西两侧也各都是三间大瓦房,住着王德的两个哥哥家。
而王家这些砖瓦房的后面,还有一间牛舍,一间猪圈和几个鸡窝。
王家所处的地方是长三角鱼米之乡,至南宋偏安南方,大力开发这儿后,这里的人们在以后的一千年里,除了大的天灾人祸外,就没有挨饿这一说,大多生活比较富足。
就像现在王德的这个村子,全村一百三十九户人家,最少的一户人家也有七八亩水亩,几亩旱地,几亩桑园。而大明的法定田税才三十税一,也就是百分之三多一点。
凭江南的自然条件,以及大明这么低的税收,这里的人只要你人不懒,家里又没有药罐子,那你的日子小康,可以说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就像王家在村里,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他家就有九间大瓦房,二十九亩水田,七亩旱地以及六亩桑园,和两头牛,三只猪,十几只鸡鸭。
就粮食而言,他家二十九亩水田,哪怕一年只种一季晚稻,一亩田收四百斤谷子,一年交了税,他家自己至少也可以留有九千斤稻谷,一年九千斤稻谷,这一家人怎么可能饿的着?
所以说这江南鱼米之乡的富足,可不是随口的胡绉,而是实实在在自然条件的优越。可以说自南宋以后的一千年里,除了战乱,也就只有一个帝王能凭实力,碾压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农民年年饿肚子,其他的时候,在和平时期,这里人根本就不存在饿肚子这一说。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