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卿,国之干臣!”
“在国家危亡之际,是卿于淮扬之间招募勤王之师北上抗敌,又有安定地方之功。”
“景泰新朝,李卿亦多有上书言事,痛陈太上皇过往之积弊,劝谏朕以国事为重。”
朱祁钰先是对着李实赞誉一番。
别的不说,光是李实能够不畏强权的对世家大族下手,这一点就让朱祁钰对他颇有好感。
而且李实愿意出头,说明他在意仕途,这样也就可以为朱祁钰所用。
身为天子的朱祁钰,不怕大臣贪图功名利禄,反而是担心那种圣人做派的大臣。
贪图功名利禄,那么朱祁钰就可以用高官厚禄来引诱。
一副天下为公,又不追名逐利,这样的大臣反而会让朱祁钰无从下手,也不能收为亲信嫡系。
这就好比“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台词,和珅虽然贪污腐败,可他能够为乾隆所用。
反而是永远“大义凛然”,永远“一身正气”的纪晓岚,乾隆只会把他捧成文坛领袖,而不会托付以国家大事。
而且历史上的李实,在朱祁镇夺门复辟后被罢官,这也说明李实不是朱祁镇那一派别的官员。
正是如此种种,朱祁钰才会给李实升官,才会让李实出使瓦剌。
要是诸如王直、胡瀠、于谦之流要去瓦剌,估计朱祁钰想都不想的就直接拒绝否定。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李实连忙对着朱祁钰弯腰躬身,以示他谦卑之心。
“国家养士,正备缓急之用,况主辱臣死义也,岂可避难?
见到朱祁钰夸奖自己,李实只感觉自己心头一热。
李实的礼科给事中,算不上什么位高权重。
朱祁钰能够说出李实的旧事,这表达了对李实的看中和期许。
而且像李实这种多次上书,就是渴望得到新皇帝朱祁钰的重用,希望可以通过造福苍生来博一个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宜少慎默,恐贾祸。”
李实屡上奏章言事的时候,就有人曾经提醒过他。
“吾所任言官也,食禄而旷职,耻莫大焉,何敢身谋也。”
李实不以为然,仍旧坚持直指时政之弊病。
“臣得陛下赞誉,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臣为我大明,愿不远万里之遥,亦要深入胡穴!”
“虽有往来之间有千难万险,臣亦不辞也!”
李实这是在表达自己一心为国的决心,也是在表达对朱祁钰的感恩。
李实心里很清楚,在这个群臣都畏缩不前的时候,就是自己露脸的机会。
要是把事情办漂亮了,那么加官进爵就不远矣。
如此建功立业的良机,群臣不取,李实不由得嘲笑群臣目光短浅。
“李卿,当真忠勇可嘉!”
朱祁钰很满意李实的态度。
然而一旁的老臣王直和胡瀠,却是暗暗摇了摇头。
这個李实,还是太心急,还是道行太浅,还是城府不深!
作为宦海沉浮多年,王直和胡瀠已经人老成精。
朱祁钰特意提到李实曾经多次上书言事,并且在奏章里面提到了朱祁镇当皇帝时候的弊政。
之所以朱祁钰刻意强调这事,就是为了述说朱祁镇之罪,就是为了说朱祁镇不配当皇帝。
朱祁钰这里已经给李实这次出使瓦,剌埋下了一颗地雷。
李实还兴高采烈的以为自己一定能够马到成功,这就是缺心眼!
想到这里,王直和胡瀠都摇了摇头。
李实,太年轻!
朱祁钰,太老成!
先是看了看御座上的朱祁钰,然后对视一眼过后,王直和胡瀠都是微微摇头,也是不由得相顾无言。
这个皇帝,哪里是刚刚弱冠之年?
这个皇帝,分明就是玩弄权谋的行家里手!
这样善于玩心机的皇帝,是大明之福?还是大明之祸?
“李卿,朕要为你提升品级!”
朱祁钰在扫视群臣动向的时候,看到了王直和胡瀠的举动,也察觉了这两个老人精的心思。
不过朱祁钰不以为然。
王直和胡瀠,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
这样的老臣、重臣,不是朱祁钰提拔起来,也就不会成为朱祁钰的心腹死党。
然而他们年事已高,这就是朱祁钰剥夺他们权柄的最好理由。
一旦局势稳定不可逆过后,朱祁钰就可以用一个“体恤老臣”的理由,派人分他们的职权,然后逐渐让他们淡出政务,乃是淡出朝堂。
“臣,拜谢陛下!”
听到自己升官,李实不由得随即叩拜在地。
李实觉得自己的这一次冒头,算是赌对了。
给事中,虽然有指点江山之责,也有封驳政令之重。
然而给事中只不过是七八品的官,只能算权重位轻,算不得位高权重。
“朕新登基,才寡德薄。”
“今日,朕就同诸位爱卿一起,咱们来一次廷议、廷推。”
“朕欲擢升李卿为礼部右侍郎,命其出使瓦剌。”
“诸位爱卿,可有异议乎?”
朱祁钰这是在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也是在执行和贯彻明朝的廷议、廷推制度。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
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
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
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朱祁钰如今是大明天子,他必须带头遵守某些已经成型的政治制度。
要不然,上行下效之后,规矩便不再是规矩,国政也会随之乱套。
治国之道,首在内部平稳,然后才是建万世之功。
攘外必先安内,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朱祁钰一直认为,廷议和廷推,可以确保国家大事的正常实施,也可以加强皇帝权威。
因为能够参与到廷议和廷推之中的,都是六部九卿的重臣,都是一时之瑜亮。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尽可能的集众人之所长,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权臣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
要是皇帝怠政无能,在重臣们经过商议后,也能确保国家大事的及时顺利处理。
明朝后来很多皇帝不上朝,还能维持江山三百年,就是因为明朝实施廷议、廷推的政策。
廷议的时候,重臣各抒己见,意见多少会有冲突。
这个时候,皇帝就起到最后裁决的作用,就能够凸显皇权对于江山社稷的重要性。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