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0 再开海运之议(2 / 2)小黑是条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朕会赐给王骥丹书铁卷,然后朕会以王骥年老为由,朕会以体恤老臣为由,将王继送回老家颐养天年。”

朱祁钰之所以不杀王骥,只是为了军心着想。

土木堡一战,武将勋贵大多陨落。

虽然在京师保卫战中,朱祁钰又提拔了一批武将,但是这批武将资历尚浅、难以服众。

要是杀了王骥这样的老将和名将,只会让军中将士寒心,只会让文臣得利。

王骥现在没有谋反,朱祁钰杀之,只会让天下人同情王骥。

“仪鸣,朕会升任你为南京兵部尚书。”

“你在前往南京之后,只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以帝师身份彻底掌握江南一带的兵权。”

“第二件事,搜寻年轻而又可用之将才,以为朕将来所需。”

朱祁钰这是又一次,暴露了他的图谋深远。

京师保卫战中,朱祁钰以火器重要为名,将仪鸣升任为兵部左侍郎。

这只是一次跳板。

仪鸣有了兵部左侍郎的官职后,再升任南京兵部尚书,也就就名正言顺,无人敢质疑。

而且一些人,只会认为仪鸣的南京兵部尚书是一个闲职,只会认为仪鸣是被送往南京养老。

他们哪里知道,朱祁钰这是在暗度陈仓。

“对了,你们两人前往南京之后,务必到浙江义乌招募一批矿工,并且将这批矿工编练成新军。”

朱祁钰这是对着韩青和毛福顺说的,他想到的是明军劲旅的戚家军。

戚继光见到卫所之军军纪散漫、战力低下,便萌生了重新招募士卒的打算。

在一次偶然见到义乌矿工斗殴之后,戚继光见到了义乌矿工的彪悍战斗力。

义乌矿工成就了戚继光,戚继光也让义乌矿工名留青史。

“关于义乌矿工训练之法,朕有一个不成熟的打算,名曰鸳鸯阵。”

“此阵,形以十一人人为一队。”

“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盾、一执藤牌。”

“长盾可挡箭矢、长枪。”

“藤牌手执短刀,既可以掩护队友,亦可以与敌近战。”

“之后,便是两人手执狼筅,以利刃刺杀敌人,并掩护盾牌手的推进。”

“接着,就是四名长枪手,左右各二人。”

“再后,就是火枪手和弓箭手,既可以远攻,亦可以警戒。”

朱祁钰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了起来。

师从戚继光,朱祁钰不觉得脸红。

“陛下,末将想问,何为狼筅?”

毛福寿不懂就问。

“狼筅,选用南方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

“狼筅长三米左右,可挡,可刺,可勾。”

“还有狼筅插上草木树枝之后,还可以在野战中用来遮挡隐藏。”

朱祁钰凭借后世记忆,在纸上画出了狼筅的草图。

虽然不是资深军迷,不过朱祁钰对于大名鼎鼎的鸳鸯阵也不是一无所知。

“此阵,甚妙!”

韩青久经沙场,当然看得出鸳鸯阵的精妙所在。

“此阵,进可攻,退可守。”

“各种兵器分工明确,士卒只需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即可。”

韩青忍不住拿起朱祁钰画的草图,仔细的观摩起来。

“此阵的关键,在于整体配合,在于令行禁止。”

很快,韩青就领悟到了更多。

“诚如陈卿之前所言,倭寇横行,侵扰我百姓。”

“朕就是要以这鸳鸯阵,灭倭寇的威风,长我明军的志气!”

朱祁钰这面刚要意气风发,转眼陈循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陛下,臣以为倭寇当歼灭之,然而非是现在。”

“眼下,臣以为平定广州民变为先!”

陈循一直想着把手伸进军务之中。

“陈卿之言,老成谋国。”

“事是有轻重缓急,朕亦知晓。”

在被陈循泼了一盆冷水过后,朱祁钰只能暂时忍耐下来。

“如今的情况,闽浙数万大军南下广东,而广州城内如今又缺衣少食。”

“朕看过广州的军报,说广州城内被困日久,城中粮草殆尽,百姓饿死者堆积如山。”

“所以朕以为,大军南下平乱,当以粮草先行。”

说完,朱祁钰就把目光盯向了陈循。

原因很简单,陈循是户部尚书,掌管着大明的钱袋子,管理者大明的粮仓。

“微臣以为,可从大运河仓库中,调拨此次大军南征的军粮。”

“陛下高瞻远瞩,以周忱为漕运总督,以王弘为河道总督。”

“周忱和王弘两位总督抵达地方后,在大运河沿岸,修建了数座可囤积数十石的大型粮仓。”

“如今瓦剌退兵,这些原本用于支援京师作战的存粮,就可以提供给南下平乱之师所用。”

陈循借着讨论粮草的机会,拍了一波朱祁钰的马屁。

因为升任户部尚书和内阁首辅不久,陈循对于户部事务一直不敢怠慢。

“陈卿,朕有一个建议,可以先把大运河库存粮食水运南下,然后在出长江口,经海运抵达广州。”

“当然,此为后续。”

“大军开拔之前,朕还会让闽浙官员为大军就地征集粮草。”

对于古人智慧,朱祁钰从来都不敢轻视。

而且说到粮草调拨的事务,朱祁钰也认为陈寻才是行家敌手,自己不过只是一个门外汉。

“陛下,臣以为不可!”

“我大明自从太宗文皇帝迁都北上之后,江南粮草转运向来都是走的内河水运。”

“若是用海运调拨粮草,只怕会有沉船之险。”

“海上波涛汹涌,天气变化多端。”

“若是遇到狂风暴雨,运粮船便会有倾覆之险,随船押运的民夫、士卒,亦会有葬身海底之灾。”

陈循说的这些话,也很大程度代表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海运的认知。

作为农耕社会的封建王朝,从来都是宁愿上山,而不愿意下海。

“朕并不这样认为。”

“元朝时期,黄河泛滥成灾,大运河也为之中断。”

“元朝无法集结民力理治理漕、河,便只能通过海船运粮北上大都。”

“而我大明开国之初,亦黄河泛滥,亦大运河堵塞。”

“在疏通大运河之前,我大明历次初塞征讨蒙古残余,海运也承担这很大一部分的南粮北调。”

“太宗文皇帝靖难起兵之前,辽王被召回京师。”

“辽王不是经山海关、北平一线的陆线,而是举家乘坐海船回的南京。”

朱祁钰充分列举了之前的往事,以此来证明海运的可靠。

“况且文太宗以郑和为总兵官,前后有七下西洋之壮举。”

“我大名宝船,不惧风浪!”

七下西洋,大明壮举,朱祁钰不敢忘。

“而且粮草从江南装船南下,沿途多有沿海城镇。”

“走近海,风浪也不会太大。”

“如若遇到惊涛骇浪,船队可选择就近的沿海港口加以躲避,等到风平浪静之后再继续前行。”

说到这里,朱祁钰停了下来。

双手背在背后,朱祁钰面朝南方。

“朕之废除贱籍贱民,便是从广东开始。广东的疍民,亦是属于被朕解救之中。”

“疍民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以打渔为生。”

“疍民精通水性,熟悉风浪。”

“朕以仁政施于疍民,朕相信疍民亦会愿意回报朕的恩义。”

朱祁钰突然加重了语气。

“朕欲从疍民中征兆青壮,以为水师。”

“这支由疍民组建的水师,不但可以从江南运粮南下,还可以护卫广州。”

“对于有功的疍民,朕会给与官职,这样就更能显示朕废除贱籍贱民之决心,亦能收疍民之心。”

“他日朝廷征讨倭寇,这支水师就是朝廷主力之一!”

朱祁钰一直认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朱祁钰执政以来,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会想得更久。

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的设置,研发火器以强军,废除贱籍防止出现流民,都是如此。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