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梳理了半天“烛影斧声”的进化史,就是为了让大家看到,这个故事是如何演变成后来的版本的。我们要验证“烛影斧声”的真假,当然还是要求本溯源,去研究原版的故事。
首先来说,原版故事里,除了怪力乱神跳大神儿,有不符合史实的地方。一个是时间。原版故事里说,决定赵匡胤生死的是“十月廿日夜”的天气情况。但事实是,赵匡胤在十月二十日凌晨驾崩,那么故事里决定他生死的夜晚应该是十月十九日夜。显然,文莹没有注意到这个时间细节,这个bug是李焘的V2.0版才改正的。
另一个bug是赵光义的行踪。据原版故事记载,赵光义当天就住在了宫里,一直到天亮。但事实是赵光义当天夜里住在自己府上,有官方史料为证(后面会详细说),所以后面两个升级版本都把这一条去掉了。
可是无论升级版的故事如何完善,原版就是原版,“烛影斧声”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
那为什么会漏洞百出呢?因为文莹的初衷,根本就跟宫闱秘事无关。仔细阅读《续湘山野录》,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
紧挨着“烛影斧声”前面,讲的是赵匡胤打北汉,北汉向宗主国契丹求救。契丹的宣徽使王白能掐会算,算出赵匡胤打不下北汉,还算出10年以后北汉灭亡,宋辽交战等等细节。总之,这个故事的核心,是王白大仙儿很神。
紧挨着“烛影斧声”后面,讲的是太宗朝,文人潘阆装神弄鬼吓唬另一位文人柳开的故事。
总而言之,真真假假,不管是真大仙儿还是假扮鬼,“烛影斧声”前后都是些怪力乱神的故事。如果把眼界放开,《湘山野录》和《续湘山野录》这两部书里,这种“聊斋故事”比比皆是。考虑到文莹的和尚身份,和他弘扬佛法的用心,“烛影斧声”其实就是一个宣传混沌大仙儿能掐会算的软文。
只不过,文莹想用一个离奇的故事,宣传宗教精神;宋代皇帝看重的,却是赵匡胤传位赵光义的政治合法性;到了后来的艺人文人那里,宫斗残杀成了最大的流量价值。一个“烛影斧声”被多次绑架,最终从“合法传位”绑成了“弑兄篡位”。
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弑兄篡位
3
无论“烛影斧声”是真是假,无论他的初衷是证明“传位”还是“篡位”,其实都无法说明,赵光义是否杀了赵匡胤。
关于赵光义弑兄,其实没有任何直接证据。但是话又说回来,可疑的行为和动机还是有的。
先来说说直接的行为。宋代官方史料里,记载了三个人的三件事。
第一人是程德玄,赵光义的亲信,而且善医术。根据宋代国史编纂而成的《宋史》,其《程德玄传》记载:
太祖大渐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关疾呼趣赴宫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栉,诣府,府门尚关。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盘桓久之。俄顷,见内侍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德玄因从以入,拜翰林使。
作为赵光义的心腹,程德玄大半夜不睡觉,说有人让进宫。于是跑到赵光义府门口等着,然后就等来了赵匡胤的传位遗诏。你说程德玄是半夜失眠出来发神经,碰巧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几率大;还是本来就知道这里有馅饼,专门跑来等的几率大?
第二个人是马韶,跳大神儿的。赵匡胤称帝以后,禁止民间跳大神儿,怕这帮人陈说天命,忽悠人造反。马韶其实是个法律边缘的危险人物,可是程德玄居然跟他关系很好。据《宋史·马韶传》记载:
十月十九日,既夕,韶忽造德玄,德玄恐甚,诘其所以来,韶曰:“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韶故以相告。”德玄惊骇,止韶一室,遽入白太宗。太宗命德玄以仁防守之,将闻于太祖。及诘旦,太宗入谒,果受遗践阼。
看见了没有,又一个在十月十九日就知道赵匡胤要挂的。写《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李焘认为这事儿不靠谱,因为跟《程德玄传》相矛盾。但我觉得一点都不矛盾,程德玄把马韶关在家里,然后再去赵光义的府上,完全来得及。
最后一个人,是王继恩。这是个宦官,用清宫辫子戏里大家最熟悉的角色类比,就是个“大内总管”;另外他还兼任武德使,简单来说就是类似于明代东厂厂公的角色。
《宋史·王继恩传》关于他在赵匡胤去世这天夜里的行踪,记录比较简单:
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继恩中夜驰诣府邸,请太宗入。
后来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又从钱公辅处打听到一个更八卦的消息: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先坐于府门,问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门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继隆异之,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
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趣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遂与王雪中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
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问曰:“德芳来邪?”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德玄后为班行,性贪,故官不甚达,然太宗亦优容之。
这段故事记载于《涑水记闻》,据李焘分析,《涑水记闻》是司马光为了写《资治通鉴后纪》而准备的资料集。钱公辅曾做过知制诰,比较接近中枢,所以司马光从他那儿搞到一些宫廷消息,可信度还是可以的。只不过程德玄和王继恩的名字出了点问题。
我们来综合一下。在官方正式承认的档案里,在赵匡胤去世前夕的那个夜晚,跳大神儿的马韶来找赵光义的心腹程德玄,告诉他今天晚上赵光义大吉大利;于是程德玄把马韶关了起来,三更半夜跑到赵光义府门前等着;这时候王继恩拿着遗诏来了,赵光义入宫继位。而《涑水记闻》补充了一点,就是当时宋皇后想迎立赵匡胤的少子赵德芳,结果由于王继恩的坚持,赵光义急匆匆抢着入宫继位了。
有没有觉得哪里别扭?问题就在马韶和程德玄,怎么就像事先知道赵匡胤会挂一样。一个说赵光义大吉大利,一个跑来等消息,而且真的就等来了王继恩。
所以我说,在赵匡胤去世的那个夜里,赵光义,至少是他的党羽,具有“可疑的行为”。“烛影斧声”衍生出的赵光义用毒酒毒死赵匡胤,也是从这个可疑的行为变种出来的。那个程德玄不是医生嘛,能医人者必能杀人。
除了“可疑的行为”,赵光义对赵匡胤下手,还有一个“可疑的动机”,那就是赵匡胤扶持儿子赵德昭。
这个我不展开说了。就说两点。一个是在赵氏宗族内部的官职体系中,除了赵光义,赵匡胤的四弟赵光美(就是后来的赵廷美)、大儿子赵德昭、小儿子赵德芳,他们三个人的官职,是按照年龄依次从高到底的。可是在开宝六年(973年),这个次序竟然被不声不响地打破了。
当时有一种官职叫检校官,简单说就是一个荣誉性官职,纯粹就是谁高谁好看,没权也没钱的一种职位。开宝六年,赵光美和赵德昭同时加检校官,按说应该是光美高于德昭才对。可事实是,光美的检校太保低于德昭的检校太傅。
开宝九年(976年),在赵匡胤人生的最后一年里,吴越国王钱俶入朝。以往接待诸侯或者降王的任务,都由赵光义担任,然而这次,赵匡胤把机会给了赵德昭。
显然,赵匡胤正在逐渐抬高赵德昭的地位,并让赵德昭参与政事,锻炼能力。假以时日,赵德昭必然成为赵光义的竞争对手。
所以我说,赵光义搞死赵匡胤,具备“可疑的动机”。
但是不管行为和动机多么可疑,也只是可疑而已。这期间到底有什么蹊跷,史料已经无法给予更多真相。或许来自敌国的记载,可供参考。
据《辽史·景宗本纪上》记载:“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赵炅,就是赵光义继位以后改的新名字。
因为篇幅有限,第三个问题,也就是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我就不展开说了。不过可能会让大家很失望,从史料来看,赵光义的继位在程序上完全合法。理由有四个:
1、金匮之盟。就是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光美,赵光美再传回赵德昭。这个有争议,问题也比较复杂。我是倾向于,有这个三传约存在。那么赵光义首先具备了继位资格。
2、亲王尹京。赵光义封晋王,任开封府尹。按照唐末五代惯例,亲王同时兼任首都市长,这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赵光义实际上就是合法的皇储。
3、太祖遗诏。以往一直都说没有赵匡胤传位赵光义的遗诏,不过据王育济先生考证,其实《宋会要辑稿》里就有传位诏书的全文。别的地方也有原文记载,只是要么记错了时间,要么过于零散,因而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人们重视。当然,你问这个遗诏是真的假的,反正现在还无法证明它是假的,估计以后也很难。
4、抢先继位。所以从程序上来看,赵匡胤不管是不是正常死亡,第一顺位人都是赵光义。宋太后让王继恩去找赵德芳,这才是非法要搞事情。就算不让赵光义继位,赵光美、赵德昭的合法性都远远高于赵德芳。所以从合法程序来说,赵光义并没有抢赵德芳的皇位,反而宋皇后和赵德芳是抢夺的一方。
赵光义的即位应该是合法的
当然,皇位这种东西,自古以来就没有说你的就是你的,当了皇帝的还能被拉下马,何况赵光义只是个皇储。所以赵光义抢先跟着王继恩入宫去抢夺自己合法的皇位,这一点反倒是没什么好吐槽的。
最后总结下:
1、“烛影斧声”纯属子虚乌有。和尚想用它宣传宗教,皇帝想用“传位”来加强合法性,艺人想用“篡位”来吸流量,大家一起用一个假故事忽悠吃瓜群众而已。
2、在赵匡胤去世前夕,赵光义行为可疑,也具有杀人动机。因此不能完全免除他弑兄的可能性。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真的动手了。
3、赵光义继位在程序上完全合法,并没有“篡位”的证据。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